山石榴
《中华本草》:山石榴
拼音注音
Shān Shí Liu
别名
猪肚簕、假石榴、山黄皮、刺子、屎缸拔、刺榴、猪头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山石榴的果实及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ndia spinosa (Thunb.) Poir. [Xe-romphis spinosa (Thunb.) Keay]采收和储藏:果实,成熟时采收,晒干;夏、秋季采叶,鲜用或晒干;根,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山石榴,灌木或小乔木,高2-8m。分枝多;有刺,刺腋生,粗壮,劲直,斜举或平展,长10-35mm。叶对生或簇生于短侧枝上;叶柄长3-8mm;托叶卵形,长3-4mm,基部合生,先端芒尖;叶片宽倒卵形至匙形,长2.5-8cm,宽1.5-3.5cm,钝头,通常仅在下面中脉和叶缘有毛。花单生或2、3朵簇生短枝之顶;花梗极短;萼卵状,长约4mm,被柔毛;花冠钟状,密被绢毛,筒较阔,长约5mm或稍长,裂片卵形,比筒长;花药条形,露出。浆果近球形,直径2-4cm,有宿存的萼裂片,黄色。花期春、夏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旷野,亦作绿篱栽培。资源分布: 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果实近球形,直径2.5-3.5cm,顶端有残存宿萼。表面暗黄色,果皮厚约3mm。种子多数,长圆形,稍压扁,两端圆钝,长5-6mm,直径约3mm,表面红棕色,光滑;胚乳角质。叶多皱缩,完整者展平后呈宽倒卵形至匙形,长2.5-8cm,宽1.5-3.5cm,钝头,下面中脉和叶缘有毛;叶柄长3-8mm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苦;涩;凉;有毒
功能主治
祛瘀消肿;解毒;止血。主跌打瘀肿;外伤出血;皮肤疥疮;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鲜根、叶适量,捣敷;果研粉撤;或煎水外洗。
注意
本品只作外用,不可内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石榴
别名
猪肚簕、假石榴、刺子、山蒲桃、屎缸拔、刺榴、簕牯树
来源
茜草科山石榴Randia spinosa (Thunb.) Poir.[R. dumetorum Lam.],以根、叶、果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、西南。
性味
苦、涩,凉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散瘀消肿。
跌打瘀肿:鲜根捣烂酒炒外敷。
外伤出血:鲜叶捣烂外敷,或用果研粉撒患处。
防山蚂蝗叮咬:鲜根皮或鲜果捣烂擦皮肤。
皮肤疥疮:鲜果捣烂放入热水中,经搅拌泛出白色的泡沫,洗。
还可用作清洁洗涤剂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单花鸢尾
- 麻油
- 白石榴花
- 红背叶
- 珊瑚藻
- 小婆婆纳
- 蓑草根
- 银锁匙
- 鲎壳
- 翻白草
- 石腊红
- 獭胆
- 垂花胡枝子
- 蜂蜜
- 假茼蒿
- 抓地虎
- 耧斗菜
- 小麦麸
- 董棕粉
- 四大天王
- 小黄泡
- 棉花壳
- 松蕈
- 山海螺
- 湿生扁蕾
- 粗毛鳞盖蕨
- 丝瓜藤
- 白蔻
- 长管蝙蝠草
- 红紫珠
- 大酸浆草
- 波缘楤木
- 建神曲
- 猫骨
- 一包花
- 稗米
- 地梅子
- 狼尾草根
- 全缘榕
- 鸡脚莲
- 白暨豚
- 香油罐
- 琉璃枝
- 矮子常山
- 黄杞皮
- 鸡树条
- 水狼萁
- 羊角纽花
- 木瓜
- 紫萁贯众
- 冬瓜子
- 蛇地钱
- 篦子三尖杉
- 蜡瓣花
- 蕨麻草
- 鳢鱼肠
- 狐心
- 榆叶
- 栗毛球
- 黄羊肉
- 石串莲
- 冰球子
- 羊脂
- 牛胞衣
- 滴水珠
- 石青菜
- 大将军
- 水枇杷
- 桤木
- 女菀
- 红叶藤
- 虫牙药
- 茱苓草
- 卷边桩菇
- 见血住
- 多茎野豌豆
- 棉籽
- 大黑蒿
- 莲蓬草
- 鸡心七
- 甜石榴
- 犀牛皮
- 狗骨
- 钓鱼竿
- 倒爪草
- 黄花补血草
- 榕树叶
- 毛冬瓜根
- 黄秦艽
- 铁线草
- 地枫皮
- 马皮
- 唢呐花
- 獾油
- 红叶木姜子根
- 九香虫
- 节节草
- 鱼鳔
- 毛大丁草根
- 香榧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