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石榴
《中华本草》:山石榴
拼音注音
Shān Shí Liu
别名
猪肚簕、假石榴、山黄皮、刺子、屎缸拔、刺榴、猪头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山石榴的果实及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ndia spinosa (Thunb.) Poir. [Xe-romphis spinosa (Thunb.) Keay]采收和储藏:果实,成熟时采收,晒干;夏、秋季采叶,鲜用或晒干;根,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山石榴,灌木或小乔木,高2-8m。分枝多;有刺,刺腋生,粗壮,劲直,斜举或平展,长10-35mm。叶对生或簇生于短侧枝上;叶柄长3-8mm;托叶卵形,长3-4mm,基部合生,先端芒尖;叶片宽倒卵形至匙形,长2.5-8cm,宽1.5-3.5cm,钝头,通常仅在下面中脉和叶缘有毛。花单生或2、3朵簇生短枝之顶;花梗极短;萼卵状,长约4mm,被柔毛;花冠钟状,密被绢毛,筒较阔,长约5mm或稍长,裂片卵形,比筒长;花药条形,露出。浆果近球形,直径2-4cm,有宿存的萼裂片,黄色。花期春、夏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旷野,亦作绿篱栽培。资源分布: 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果实近球形,直径2.5-3.5cm,顶端有残存宿萼。表面暗黄色,果皮厚约3mm。种子多数,长圆形,稍压扁,两端圆钝,长5-6mm,直径约3mm,表面红棕色,光滑;胚乳角质。叶多皱缩,完整者展平后呈宽倒卵形至匙形,长2.5-8cm,宽1.5-3.5cm,钝头,下面中脉和叶缘有毛;叶柄长3-8mm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苦;涩;凉;有毒
功能主治
祛瘀消肿;解毒;止血。主跌打瘀肿;外伤出血;皮肤疥疮;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鲜根、叶适量,捣敷;果研粉撤;或煎水外洗。
注意
本品只作外用,不可内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石榴
别名
猪肚簕、假石榴、刺子、山蒲桃、屎缸拔、刺榴、簕牯树
来源
茜草科山石榴Randia spinosa (Thunb.) Poir.[R. dumetorum Lam.],以根、叶、果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、西南。
性味
苦、涩,凉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散瘀消肿。
跌打瘀肿:鲜根捣烂酒炒外敷。
外伤出血:鲜叶捣烂外敷,或用果研粉撒患处。
防山蚂蝗叮咬:鲜根皮或鲜果捣烂擦皮肤。
皮肤疥疮:鲜果捣烂放入热水中,经搅拌泛出白色的泡沫,洗。
还可用作清洁洗涤剂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女贞皮
- 地盘松球
- 见血住
- 老婆子针线
- 甘蔗皮
- 马甲子叶
- 大串连果
- 铁脚草
- 芒小米草
- 参条
- 阔叶水竹叶
- 假蒟子
- 酒酿
- 半圆盖阴石蕨
- 山苍子
- 白丁香
- 黑山蔗
- 包谷火焰包
- 溪黄草
- 滚龙草
- 红旱莲
- 金丝带
- 荔枝壳
- 猫油
- 象骨
- 光果南蛇藤
- 老白花
- 七角风
- 黄蜀葵叶
- 白饭树叶
- 蟾酥
- 罗汉果叶
- 蜈蚣
- 粤万年青
- 青酒缸根
- 鸡爪簕
- 红直獐牙菜
- 术苗
- 榛子
- 灯笼果
- 垂果大蒜芥
- 岗梅根
- 栾樨
- 野牡丹
- 夹蛇龟肉
- 刺老鸦
- 叶上花
- 藏青杠
- 菩萨鱼
- 小叶假耧斗菜
- 小毒芋
- 水团花根
- 消毒药
- 元宝草
- 桂皮
- 竹叶
- 白克马叶
- 百两金叶
- 榕树胶汁
- 长果荜茇
- 碗蕨
- 黄花母
- 山稗子
- 香茅
- 箭杆七
- 猪心
- 九里根
- 滇藏方枝柏
- 瓣蕊唐松草
- 紫红獐牙菜
- 牛胞衣
- 苦蘵
- 越南悬钩子
- 香阿魏
- 五加皮
- 鹰不泊薳
- 黄连
- 大昏头鸡
- 渐尖叶独活
- 八角莲
- 丁蛎
- 龙角
- 山羊角
- 盐酸树
- 岩豇豆
- 橙黄玉凤花
- 九里香
- 绿绒蒿
- 鼠曲草
- 梅叶
- 天麻茎叶
- 滇藁本
- 云南蕊木
- 掌叶半夏
- 云南希草
- 龙珠子
- 尖舌苣苔
- 巴东岩白菜
- 鱼蓼
- 小金牛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