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芦藓
《中华本草》:葫芦藓
拼音注音
Hú Lu Xiǎn
别名
石松毛、红孩儿、牛毛七、火堂须、地七
英文名
Herb of Cord Moss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藓科植物葫芦藓的植物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.
原形态
植物体矮小,淡绿色,直立,高1-3cm。茎单一或从基部稀疏分枝。叶簇生茎顶,长舌形,叶端渐尖,全缘;中肋粗壮,消失于叶尖之下,叶细胞近于长方形,壁薄。雌雄同株异苞,雄苞顶生,花蕾状。雌苞则生于雄苞下的短侧枝上;蒴柄细长,黄褐色,长2-5cm,上部弯曲,孢蒴弯梨形,不对称,具明显台部,干时有纵沟槽;蒴齿两层;蒴帽兜形,具长喙,形似葫芦瓢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氮肥丰富的阴湿地上。春、夏、秋均可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我国南北各省区,且为全世界广布种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及西南等地区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皱缩的散株,或数株丛集的团块,黄绿色,无光泽。每株长可达3cm,茎多单一,茎顶密集簇生众多的皱缩小叶,湿润展平后呈长舌状,全缘,中肋较粗不达叶尖,有的可见紫红色细长的蒴柄,上部弯曲,着生梨形孢蒴,不对称,其蒴帽兜形,有长喙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植物体含苔藓激动素(bryokinin),动力精(kinetin),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(cAMP phosphodiesterase),茁长素(auxin),吲哚-3-乙酸(indole-3-acetic acid)及脂类。叶含铁29×10-3%,铜16×10-4%,锰15×10-3%,叶绿体含铁117×10-3%,铜138×10-4%,锰25×10-3%。
性味
淡;平
归经
入肺、肝、肾三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止痛;止血。主风湿痹痛;鼻窦炎;跌打损伤;痨伤吐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体虚者及孕妇慎服。
复方
1.治肺热吐血 葫芦藓60g,茅草根60g,侧柏叶30g。泡酒或熬水服。[br]2.治跌打损伤 葫芦藓60g煎服;另取鲜草量捣敷。(1-2方出自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)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辛、涩、性平。有舒筋活血、祛风镇痛、止血等功能。用于治鼻窦炎、痨伤吐血、跌打损伤、关节炎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葫芦藓
别名
石松毛、牛毛七、火堂须、红孩儿
来源
苔藓类葫芦藓Funaria bygrometrica Sibth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淡,平。
功能主治
除湿止血。主治痨伤吐血,跌打损伤,湿气脚痛。
用法用量
1~2两。
注意
孕妇及体虚者少用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唢呐花
- 黄瓜藤
- 山核桃仁
- 虎图辣
- 红花寄生
- 鲎胆
- 红莲子草
- 黄接骨丹
- 少年红
- 三叶莲
- 山芙蓉
- 蛤蟆草
- 十姊妹
- 豪猪肚
- 鹤虱
- 红豆七
- 黄总花草
- 山棘豆
- 豪猪肉
- 水胡满根
- 束花石斛
- 树火麻
- 槐米
- 活血连
- 桑鳸
- 水八角
- 水湿柳叶菜
- 山蜡梅
- 水皂角
- 火焰草
- 柿寄生
- 红枫荷
- 红母鸡草
- 水仙桃
- 红白二丸果
- 红线麻
- 鹤顶兰
- 四照花
- 伤寒草
- 黄毛山牵牛
- 黄珠子草
- 山吴萸果
- 书带蕨
- 褐云玛瑙螺
- 射罔
- 荷莲豆草
- 葫芦茶
- 三角叶风毛菊
- 山稗子
- 双翎草
- 双肾草
- 红辣蓼
- 四楞通
- 声色草
- 三叶金锦香
- 三股筋
- 山腊梅
- 红花杜鹃
- 黄土
- 黄柏
- 黄梢蛇
- 红龙
- 山兵豆
- 蔊菜
- 三花枪刀药
- 四叶萝芙木
- 四川木蓝
- 四方拳草
- 四脚蛇
- 黄栎
- 宿苞豆
- 黄牛茶
- 胡葱子
- 山脚麻
- 山臭草
- 双花鞘花
- 四叶葎
- 红葵
- 黄杨叶
- 胡枝子根
- 山慈菇
- 三叶青
- 三羽叉蕨
- 三花枪刀药根
- 虎头蕉
- 四照花果
- 山枝根
- 花皮胶藤
- 虎杖叶
- 丝瓜
- 蝴蝶暗消
- 红花菜
- 黄杨木叶
- 荷叶金钱
- 山橙
- 虎石头
- 黄牛毛藓
- 山杨柳
- 荭草花
- 虎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