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楝树
《中华本草》:黄楝树
拼音注音
Huánɡ Liàn Shù
出处
本品以黄楝树为名始载于《救荒本草》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以"黄连木"名录着于卷三十七木类并附图一帧:“黄连木,江西、湖广多有之。大合抱,高数丈,叶似椿而小。春时新芽微红黄色,人竞采取腌食,曝以为饮,味苦回甜如橄榄,暑月可清热生津……”根据所述与附图,其原植物与本种一致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漆树科植物黄连木的叶芽、叶或根、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stacia chinensis Bunge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集叶芽,鲜用;夏、秋季采叶,鲜用或晒干;根及树皮全年可采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黄连木 落叶乔木,高达20m以上。树皮暗褐色,呈鳞片状剥落;幼枝灰棕色,具细小皮孔,疏被柔毛或近无毛;冬芽红色,有特殊气味。偶数羽状复叶互生,小叶5-7对;小叶柄长1-2mm;小叶对生或近对生,纸质,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5-10cm,宽1.5-2.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偏斜,全缘,两面主脉间有细微柔毛。圆锥花序顶生;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排成密集总状花序,长5-8cm,花的基部具小苞片2,萼片1-2,雄蕊3-5,花丝短,长不到0.5mm,花药长圆形,大,长约2mm;雌花排成疏散圆锥花序,长18-20cm,花小,无花瓣;子房上位,球形,无毛,径约0.5mm,花柱极短,柱头3,厚肉质,红色。核果倒卵状球形,略压扁,径约5mm,成熟时紫红色,干后具纵向细条纹,先端细尖。花期3-4月,果期9-11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黄连木为阳性树,稍耐半阴,畏寒忌湿。对土壤要求不严。深根性,萌发力强,生长慢,寿命长,耐二氧化碳和烟尘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种子宜沙藏3个月以上播种,或者秋播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-3550m的低山、丘陵、石山林或平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寒
功能主治
清暑;生津;解毒;利湿。主暑热口渴;咽喉肿痛;口舌糜烂;吐泻;痢疾;淋证;无名肿毒;疮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(西奄)食,叶芽适量。外用:适量,捣汁涂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救荒本草》:“黄楝树,生郑州南山野中。叶似初生椿树叶而极小,又似楝叶,色微带黄,开花紫赤色,结子如豌豆大,生青,熟亦紫赤色。”2.《纲目拾遗》:“黄练芽,春初采嫩芽。小儿生食之,取其清香可口,味带苦涩如黄连,故名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楝树
拼音注音
Huánɡ Liàn Shù
别名
黄连木
来源
漆树科黄连木属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,以树皮及叶入药。全年采树皮,夏秋采叶,晒干。
性味
苦,寒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用于痢疾,皮肤瘙痒,疮痒。
用法用量
1~2钱。外用适量煎水洗,或研粉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接骨仙桃
- 挖耳草根
- 过路惊
- 小狼毒
- 樟梨子
- 豪猪肉
- 火焰草
- 华千金藤
- 理肺散
- 海蕴
- 东方荚果蕨
- 巴东岩白菜
- 蕙兰
- 寄生黄
- 多穗石柯茎
- 冷蕨子草
- 川木通
- 鹈鹕嘴
- 花叶九节木
- 十三年花
- 醋柳果
- 紫草
- 兔耳子草
- 紫麻
- 乌蔹莓
- 十大功劳根
- 小叶云实
- 樟树叶
- 樟树子
- 羊奶子
- 水黄杨木
- 树韭菜
- 榕须
- 沙枣
- 山丹
- 一品红
- 玉簪
- 皂角菌
- 野木鱼
- 蕨
- 女贞子
- 西洋菜干
- 小果卫矛
- 连翘根
- 毛蕊花
- 柃木
- 石头菜
- 苏铁蕨
- 鹅首马先蒿
- 秋海棠
- 黄鹌菜
- 钭叶榕
- 水枇杷
- 刺楸
- 虫牙药
- 罗勒
- 了哥王
- 刺黄连
- 菊芋
- 鸡爪槭
- 苦参
- 蔓胡颓子叶
- 苏木蓝
- 白背叶
- 鸡眼草
- 费菜
- 红山药
- 羊七莲
- 石蒟
- 八目鳗
- 红叶藤
- 腊梅
- 土马鬃
- 鲻鱼
- 掌裂秋海棠
- 紫堇
- 知母
- 榛蘑
- 大发表
- 白龙头
- 布荆
- 板蓝根
- 棣棠花
- 猪毛蕨
- 白马骨根
- 豆列当
- 复生草
- 紫花景天
- 大黄茎
- 白刺花叶
- 斩龙草
- 白杨树
- 大白顶草
- 大树跌打
- 大浮萍
- 大叶白纸扇
- 白苏子油
- 凤凰衣
- 黄葵
- 红娘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