榕须
《中华本草》:榕须
拼音注音
Rónɡ Xū
别名
半天吊、榕根须、吊风根、榕树须、榕树倒抛根、榕树吊须、乌松、老公须、倒吊松根根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;《纲目拾遗》:按《泉州府志》:榕有二种,一种矮而盘桓,其须着地,复生为树。一种名赤榕,上耸广大。二种荫最宽广,入药用有须者。
来源
药材基源: 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气生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。Microcarpa L.[F.Retusa auct.Non L.」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割下气生根,扎成小把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大乔木,高15-25m,胸径50-70cm。全株有乳汁。老枝上有气牛根(榕须),下垂,深褐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7-12mm;托 叶披针形,长约8mm;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,椭圆形、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,长3.5一8scm,宽3-4cm,先端钝尖,基部楔形,上面 深绿色,光亮,下面浅绿色,全线或浅波状;基出脉3条,侧脉纤细,3-10对。隐头花序(榕果)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 生于已落枝叶腋,扁球形,直径5-10mm,成熟时黄色或微红 色,基部苞片阔卵形,宿存,无总花梗;雄花、瘿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内,花间有少数刚毛,雄花散生内壁,花被片3,近匙 形,雄蕊1,花药与花丝等长;瘦花无梗或具短梗,花被片3,广匙 形,花柱侧生,短;雌花无梗或具短梗,花被片与瘿花相似,但较 小,花柱侧生,短于子房,柱头棒形。瘦果小,卵形。花、果期44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800m的林绿或旷野,野生或植为行道树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干燥气生根呈木质细条状,长1m左右,基部较粗,直径4-8mm,末端渐细,多分枝,有时簇生6-7条支根。表面红褐色,外皮 多纵裂,有时剥落,皮孔灰白色,呈圆点状或椭圆状。质韧,皮部不易折断,断面木部棕色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[br]以条细、红褐色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含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、糖类[1]。
性味
味苦、性平
归经
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散风热;祛风湿;活血止痛。主流感;百日咳;麻疹不透;扁桃体炎;结膜炎;风湿骨痛;痧气腹痛;久痢;胃痛;白带;湿疹;阴痒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碎酒炒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关节风湿痛以及脚筋紧张,屈伸不利: 榕树倒抛根合童便煎洗患处。 (《泉州本草》)②治关节风湿痛: 榕树气根二至四两。酒水煎服。或用气根煎汤洗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③治跌打损伤: 榕树气根二两。或加樟树二重皮三至五钱。水煎冲酒服。 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④治血淋: 榕树倒抛根鲜者一两半(干者八钱)。合冰糖炖服,每日一次,续服四、五次。(《泉州本草》)⑤治小便不通: 榕树吊须一把,沙糖、米酒各适量。水煎服。 (《岭南草药志》)⑥治疝气,子宫脱垂: 榕树干气根一两,瘦猪肉适量。水炖服。(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)⑦固齿,止牙痛: 榕根须,摘断,入竹管内,将盐塞满,以泥封固;火锻存性为末,擦牙;摇动者亦坚。竹管不用。(《纲目拾遗》)⑧治牙痛、能消肿止痛杀虫: 榕须、皂角。煎水含之,冷则吐,吐则再含。 (《岭南采药录》)⑨治喉蛾: 榕树须六两。黑醋一汤碗,煎好,候温含漱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⑩治湿疹,阴痒: 榕树气根适量。煎水洗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11.治神经性皮炎: 鲜榕树须,捣烂外敷。 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浸酒饮,治伤散瘀。2.《岭南杂记》:制药可以固齿。3.《岭南采药录》:煎水熏洗痔疮;浸酒治跌打,能散瘀;煎作茶饮,可验麻风真假,真者觉其味甘。4.《陆川本草》:接骨,消肿,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断筋折骨。5.《广西中药志》:祛风湿,活血,止痛,清热,解毒,利尿。治风湿骨痛。6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解表,发汗透疹。治流感,感冒,扁桃体炎,眼结膜炎,疟疾,百日咳,麻疹不透。7.《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》:解热去痧,消炎止咳。治癍痧大热,伤寒夹色.鼻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榕须
拼音注音
Rónɡ Xū
别名
半天吊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吊风根、榕树须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榕树吊须(《广东中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气根。全年可采。割下气根,扎成小把,晒干。
原形态
榕树(《南方草木状》),又名:倒生树(《粤志》),倒生木、不死树(《纲目拾遗》),细叶榕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正榕、官榕木,小叶榕。
常绿大乔木,高20~25米,胸径达2米以上,干多分枝扩散;树冠扩大成伞状;树皮不剥落,具白乳汁;由干抽出气根,可垂及地,挺直如柱。叶互生,革质,阔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4~10厘米,宽2~5.5厘米,基部楔形或圆形,先端钝、短渐尖,全缘,两面均无毛,侧脉5~6对,表面不明显;叶柄长7~15毫米.隐头花序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内,倒卵球形,直径约5~10毫米,初乳白色,熟时黄色或淡红色,基部苞片3,阔卵形,钝;雄花花被3~4,雄蕊1;雌花花被片3,柱头长;瘿花似雌花。花期5~6月。果期9~10月。
本植物的树皮(榕树皮)、叶(榕树叶)、树脂(榕树胶汁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村边坡地、河边,有时塔顶及峭壁亦有生长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、云南、浙江、贵州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
形状
干燥气根呈木质细条状,长1米左右,基部较粗,径4~8毫米,末端渐细,往往分枝,有时簇生6~7条支根。表面红褐色,外皮多纵裂,有时剥落,皮孔灰白色,呈圆点状或椭圆状。质脆,皮部不易折断,断面木部棕色。以条细、红褐色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含酚类、氨基酸、有基酸、糖类。
性味
苦涩,平。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涩,平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苦涩,性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清热,活血解毒。治流感,百日咳,麻疹不透,扁桃体炎,眼结膜炎,痧气腹痛,风湿骨痛,鼻衄,血淋,跌打损伤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浸酒饮,治伤散瘀。"
②《岭南杂记》:"制药可以固齿。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煎水熏洗痔疮;浸酒治跌打,能散瘀;煎作茶饮,可验麻风真假,真者觉其味甘。"
④《陆川本草》:"接骨,消肿,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断筋折骨。"
⑤《广西中药志》:"祛风湿,活血,止痛,清热,解毒,利尿。治风湿骨痛。"
⑥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表,发汗透疹。治流感,感冒,扁桃体炎,眼结膜炎,疟疾,百日咳,麻疹不透。"
⑦《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》:"解热去痧,消炎止咳。治斑痧大热,伤寒夹色,鼻衄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浸酒。外用:捣碎酒炒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关节风湿痛以及脚筋紧张,屈伸不利:榕树倒抛根合童便煎洗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②治关节风湿痛:格树气根二至四两。酒水煎服。或用气根煎汤洗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跌打损伤:榕树气根二两。或加樟树二重皮三至五钱。水煎冲酒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血淋:榕树倒抛根鲜者一两半(干者八钱)。合冰糖炖服,每日一次,续服四、五次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⑤治小便不通:榕树吊须一把,沙糖、米酒各适量。水煎服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⑥治疝气,子宫脱垂:榕树干气根一两,瘦猪肉适量。水炖服。(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)
⑦固齿,止牙痛:榕根须,摘断,入竹管内,将盐塞满,以泥封固;火煅存性为末,擦牙,摇动者亦坚。竹管不用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⑧治牙痛,能消肿止痛杀虫:榕须、皂角。煎水含之:冷则吐,吐则再含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⑨治喉蛾:榕树须六两。黑醋一汤碗,煎好,候温含漱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⑩治湿疹,阴痒:榕树气根适量。煎水洗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⑾治神经性皮炎:鲜榕树须,捣烂外敷。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叶上珠根
- 光叶海桐叶
- 猪毛草
- 朱砂根
- 梵天花
- 蟾蜍
- 棕榈叶
- 皂柳根
- 莲生桂子草根
- 石香葇
- 菟丝
- 隆萼当归根
- 小石仙桃
- 八股绳
- 车螯
- 栀子
- 泽泻实
- 梓实
- 八仙草
- 金钩如意草
- 颠茄草
- 小发散
- 墓头回
- 木荷叶
- 金腰燕
- 野鸦椿根
- 降香
- 小血藤叶
- 黄颔蛇
- 铜钱菌
- 家独行菜
- 刺南蛇藤
- 滇杠柳
- 翼核果
- 桔梗芦头
- 无患树蔃
- 生瓜
- 姬蕨
- 柳白皮
- 田菁
- 海鳗卵
- 锥连栎
- (鱼彭)鱼鳃
- 分筋草
- 盾果草
- 苦壶卢花
- 梧桐花
- 毛荚决明
- 南瓜花
- 鸡蛋七
- 盐麸木花
- 八月札
- 草龙
- 照山白
- 灯油藤子
- 山大颜
- 壮筋草
- 叉枝鸦葱
- 九莲灯
- 红果参
- 臭节草根
- 木达地黄
- 珍珠莲根
- 龙珠根
- 毛蜂斗草
- 拟进里香
- 大昏鸡头
- 直萼黄芩
- 杂交景天
- 莱菔缨
- 山莲藕
- 华东瘤足蕨
- 衡州乌药
- 萝藦
- 木棉
- 唢呐花
- 柚核
- 中华蹄盖蕨
- 枣叶
- 皱叶羊蹄
- 中华石楠
- 蓑草根
- 沼泽念珠藻
- 柱果木榄叶
- 栾华
- 凤眼果根
- 蒒实
- 展花乌头
- 十大功劳根
- 珠果黄紫堇
- 窄叶飘带草
- 柳叶鬼针草
- 大脖子药
- 竹卷心
- 桃金娘
- 地花生
- 蓝萼香茶菜
- 珍珠露水草
- 四念癀
- 昆明山海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