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花
《中华本草》:榆花
拼音注音
Yú Huā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榆树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mus pumila L.采收和储藏:3-4月采花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树干端直,高达20m。树皮暗灰褐色,粗糙,有纵沟裂;小枝柔软,有毛,浅灰黄色。叶互生,纸质;叶柄长2-10m,有毛;托叶早落;叶片倒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2-8cm,宽1.2-2.5cm,先端锐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上面暗绿色,无毛,下面幼时有短毛,老时仅脉腋有毛,边缘具单锯齿;侧脉明显,9-18对。花先叶开放,簇年成聚伞花序,生于去年枝的叶腋;花被针形,4-5裂;雄蕊与花被同数,花药紫色;子房扁平,1室,花柱2。翅果近圆形或倒卵形,长1-1.5cm,宽0.8-1.2cm,光滑,先端有缺口,种子位于翅果中央,与缺口相接;果柄长约2mm。花期3-4月,果期4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堤、田埂和路边,山麓、沙地上亦有生长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,长江以南多系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花略呈类球形或不规则团状,直径5-8mm,有短梗,暗紫色。花被钟形,4-5裂;雄蕊4-5,伸出于花被,或脱落,花药紫色;雌蕊1,子房扁平,花柱2,体轻,质柔韧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定惊;利尿疗疮。主小儿惊痫;小便不利;头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9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别录》:主小儿痫,小便不利,伤热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榆花
拼音注音
Yú Huā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榆科植物榆树的花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榆白皮"条。
功能主治
《别录》:"主小儿痫,小便不利,伤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海金沙
- 八爪金龙
- 卷丹
- 苏铁蕨
- 野甘草
- 圆柏叶
- 楸子
- 羊血
- 一颗血
- 野猪黄
- 樟树子
- 野棕
- 川楝子
- 山海螺
- 藜芦
- 九节风
- 九牛力
- 珊瑚冬青
- 白芷叶
- 红刺藤
- 披散糖荠
- 钝齿铃子香
- 刺芋
- 白背青荚叶
- 塌菜
- 野丹参
- 红豆
- 煨姜
- 驴蹄
- 一把篾
- 亚泵礴
- 榕须
- 行夜
- 大马哈鱼籽
- 地骷髅
- 罗锅底
- 鹳骨
- 柳杉
- 鸭脚茶
- 峨屏草
- 艾叶
- 骨把
- 黄花夹竹桃
- 三角泡
- 鸡蛋壳
- 糙叶千里光
- 芭蕉叶
- 燕麦灵
- 酱头
- 剪红纱花
- 橘红珠
- 野牡丹根
- 马甲子根
- 黄波罗果
- 罗汉松根皮
- 九节菖蒲
- 芭茅果
- 了哥王
- 纤枝山柑
- 麻秸
- 大叶黄杨根
- 铁苋
- 山萝卜
- 石芥菜
- 苦草
- 黑腺珍珠菜
- 红蒿枝
- 大桫椤
- 地柏枝
- 野藿香
- 枇杷花
- 照山白
- 小苏苏棵花
- 大红青菜
- 石通
- 刺蜜
- 地红子根
- 小岩白菜
- 土木贼
- 柳叶菜花
- 卵叶鳞始蕨
- 绒白乳菇
- 鳍蓟
- 蜀羊泉
- 浙江过路黄
- 巴巴花
- 蘽根
- 藿香露
- 西洋菜干
- 线叶金鸡菊
- 土人参
- 止咳菊
- 小婆婆纳
- 四棱杆
- 浙江七叶树
- 五脉绿绒蒿花
- 铁扫帚
- 榆花
- 水蓼
- 小叶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