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蕉叶
《中华本草》:芭蕉叶
拼音注音
Bā Jiāo Yè
英文名
Leaf of Japanese Banan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a basjoo Sieb. Et Zucc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芭蕉,多年生丛生草本,高2.5-4m。叶柄粗壮,长达30cm;叶片长圆形,长2-3m,宽25-30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。花序顶和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-16朵,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cm,具5(3+2)齿裂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先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cm,具3-5棱,近无柄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黟 以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mm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资源分布: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。
性味
味甘;淡;性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尿;解毒。主热病;中暑;水肿;脚气;痈肿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或烧存性研末,每次0.5-1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再新》:治心火作烧,肝热生风,除烦解暑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利尿。治脚气,外用消痈肿。3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皮及叶:敷蜂、虻刺伤处,可止痛,并有止血作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芭蕉叶
拼音注音
Bā Jiāo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片,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芭蕉根"条。
性味
甘淡,寒。
①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苦,性大寒,无毒。"
②《江西草药》:"性凉,味淡。"
归经
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肝二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尿,解毒。治热病,中暑,脚气,痈肿热毒,烫伤。
①《本草再新》:"治心火作烧,肝热生风,除烦解暑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利尿。治脚气,外用消痈肿。"
③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皮及叶:敷蜂、虻刺伤处,可止痛,并有止血作用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肿毒初发:芭蕉叶研末,和生姜汁涂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烫伤:芭蕉叶适量,研末。水泡已破者,麻油调搽;水泡未破者,鸡蛋清调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补骨脂
- 荜澄茄
- 鳖肉
- 荃皮
- 背花疮
- 芭茅果
- 皂荚
- 蓖麻
- 笔筒草
- 篦齿蒿
- 蝙蝠葛叶
- 败火草
- 蓖麻油
- 蚌泪
- 蝙蝠葛
- 雷公藤
- 淫羊藿
- 牛胆参
- 鼻血雷
- 榕树果
- 鞭叶铁线蕨
- 泡泡草
- 薄叶卷柏
- 笔管榕
- 野西瓜苗
- 悬钩子
- 蝙蝠藤
- 竹节草
- 玉簪花
- 香附
- 海蚯蚓
- 蝙蝠草
- 水黄杨木
- 透明草
- 紫葛
- 粟米草
- 石楠
- 树舌
- 树韭菜
- 梓实
- 血党
- 西洋菜干
- 山野豌豆
- 树地瓜
- 菟丝子
- 苦生叶
- 阔叶石韦
- 虎尾草
- 蜈蚣萍
- 细叶乌蔹莓
- 通骨消茎叶
- 楸子
- 痰火草
- 冷水花
- 猴樟
- 三枝枪
- 海金沙
- 榕须
- 马兰
- 叩头虫
- 鳞片水麻
- 苦艾
- 君迁子
- 六方藤
- 三叶乌蔹莓
- 全叶马兰
- 观音竹
- 费菜
- 钉头果
- 黄花补血草
- 榉树叶
- 和他草
- 粉藜
- 白背枫
- 红山药
- 长叶竹根七
- 粉绿藤
- 钭叶榕
- 长春花
- 白子菜
- 醋林子
- 向日葵茎髓
- 野芫荽
- 大金发藓
- 红背酸藤
- 金雀根
- 番石榴果
- 野牡丹根
- 陆英
- 海桐花
- 大金银花
- 睡菜
- 莲须
- 鲫鱼脑
- 九节风
- 白千层
- 藤槐
- 榉树皮
- 千叶独活根
- 柿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