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蕉叶
《中华本草》:芭蕉叶
拼音注音
Bā Jiāo Yè
英文名
Leaf of Japanese Banan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a basjoo Sieb. Et Zucc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芭蕉,多年生丛生草本,高2.5-4m。叶柄粗壮,长达30cm;叶片长圆形,长2-3m,宽25-30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。花序顶和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-16朵,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cm,具5(3+2)齿裂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先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cm,具3-5棱,近无柄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黟 以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mm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资源分布: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。
性味
味甘;淡;性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尿;解毒。主热病;中暑;水肿;脚气;痈肿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或烧存性研末,每次0.5-1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再新》:治心火作烧,肝热生风,除烦解暑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利尿。治脚气,外用消痈肿。3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皮及叶:敷蜂、虻刺伤处,可止痛,并有止血作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芭蕉叶
拼音注音
Bā Jiāo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片,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芭蕉根"条。
性味
甘淡,寒。
①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苦,性大寒,无毒。"
②《江西草药》:"性凉,味淡。"
归经
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肝二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尿,解毒。治热病,中暑,脚气,痈肿热毒,烫伤。
①《本草再新》:"治心火作烧,肝热生风,除烦解暑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利尿。治脚气,外用消痈肿。"
③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皮及叶:敷蜂、虻刺伤处,可止痛,并有止血作用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肿毒初发:芭蕉叶研末,和生姜汁涂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烫伤:芭蕉叶适量,研末。水泡已破者,麻油调搽;水泡未破者,鸡蛋清调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扭筋草
- 渐尖叶独活
- 高粱泡
- 还阳草
- 帽兰
- 红鬼笔
- 金丝杜仲
- 丽春花果实
- 西瓜
- 狗屎花
- 五味藤
- 刀豆
- 小草寇
- 独龙
- 枣核
- 八仙过海
- 长节珠
- 铧头草
- 萱草根
- 牛筋草
- 枫寄生
- 一颗血
- 狐狸尾
- 火炭母
- 刺藦苓草
- 锅铲叶
- 长春花
- 红蒂蛇
- 栝楼皮
- 榧子
- 费菜
- 爬藤榕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一匹草
- 紫丁香
- 红龙
- 葛藟根
- 金刚一棵蒿
- 七里香
- 毛黄堇
- 太平莓
- 龟版胶
- 玳玳花
- 九节风
- 黄杨
- 大皂角
- 杜仲藤
- 百里香
- 附地菜
- 箭杆风
- 何首乌叶
- 鸡筋参
- 接筋草
- 姜石
- 毛车藤
- 珍珠莲
- 雪山林
- 虾蟆
- 劲直蒿
- 醉针茅根
- 蓝茶
- 回阳生
- 熊蕨根
- 翁波
- 化气兰
- 海州常山
- 大黄
- 地牯牛
- 紫花络石
- 山野豌豆
- 锥栗果壳
- 小金狗
- 大花美人蕉
- 剑叶玉簪
- 功劳根
- 黄脚鸡
- 红毛对筋草
- 石瓜子莲
- 黄颔蛇骨
- 木槿根
- 白背枫
- 桑根
- 金不换
- 一支箭
- 蛇接骨
- 猴骨
- 黄花香
- 红孩儿
- 碎米柴
- 南蛇簕
- 秋子梨
- 苦碟子
- 岗梅根
- 柃木
- 九倒生
- 野烟叶
- 红对节子
- 功劳子
- 三消草
- 蜗牛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