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药煎
《中华本草》:百药煎
拼音注音
Bǎi Yào Jiān
英文名
Chinese gall leaven
出处
出自《本草蒙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ss Galla chinesis et camelliae Fermentata
形状
为灰褐色之小方块,表面间有黄白色斑点,微具香气。
性味
酸;涩;微甘;平
归经
心;肺;胃经
功能主治
润肺化痰;止血止泻;解热生津。主久咳劳嗽;咽痛;口疮;牙疳;便血;血痢;泄泻;脱肛;暑热口渴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布包;或为丸,噙化;或作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;或煎汤含漱。
注意
外感咳嗽,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蒙筌》:治肺胀喘咳不休。2.《医学入门》:润肺治嗽,化痰,止渴。疗肠风下血;为末糁诸疮,干水敛口。3.《纲目》:清肺化痰,定嗽解热,生津止渴,收湿消酒。止下血,久痢,脱肛,牙齿宣NI,面鼻疳蚀,口舌糜烂,风湿诸疮。4.《纲目》:百药煎,功与五倍子不异。但经酿造,其体轻虚,其性浮收,且味带余甘,治上焦心肺咳嗽,痰饮热渴诸病,含噙尤为相宜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药煎
拼音注音
Bǎi Yào Jiān
出处
《本草蒙筌》
来源
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。
制法
将五倍子捣碎,研末过筛,每斤加入茶叶末1两,酵糟4两,同置容器中拌匀捣烂,摊平,切成约1寸见方的小块,俟发酵至表面长出白霜时取出,晒干,贮藏于干燥处。
①《本草蒙筌》:㈠新鲜五倍子十斤,捣烂,细磁缸盛,稻草盖盦七昼夜,取出复捣,加桔梗、甘草末各二两,又盦一七,仍捣仍盦。务过七次,捏成饼,晒干任用。"
②《医学入门》:"用五倍子十斤,乌梅、白矾各一斤,酒曲四两。将水红蓼三斤,煎水去渣,入乌梅煎,不可多水,要得其所,却入五倍子粗末并矾、曲和匀,如作酒曲样,入磁器内。遮不见风,候生白,取出晒干听用。"
③《纲目》:"五倍子一斤,生糯米一两,滚水浸过,细茶一两同炒,共研末,入罐内封固六月,要一七取开,配合用。又:五倍子一斤研末,酒曲半斤,细茶一把研末,右用小蓼汁调匀,入钵中按紧,上以长稻草封固,另用箩一个,多着稻草,将药钵坐草中,上以稻草盖,置净处,过一七后,看药上长起长霜,则药已成矣。或捏作丸,或作饼。晒干,才可收用。"
形状
为灰褐色之小方块,表面间有黄白色斑点,微具香气。
性味
酸甘,平。
①《医学入门》:"味酸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酸咸微甘,无毒。"
③《要药分剂》:"味酸咸,无毒。"
归经
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肺、胃。"
②《要药分剂》:"入心、肺二经。"
功能主治
润肺化痰,生津止渴。治久咳痰多,咽痛,便血,久痢脱肛,口疮,牙疳,痈肿疮疡。
①《本草蒙筌》:"治肺胀喘咳不休。"
②《医学入门》:"润肺治嗽,化痰,止渴。疗肠风下血;为末糁诸疮,干水敛口。"
③《纲目》:"清肺化痰,定嗽解热,生津止渴,收湿消酒。止下血,久痢,脱肛,牙齿宣匿,面鼻疳蚀,口舌糜烂,风湿诸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、调敷或泡汤含漱。
注意
外感咳嗽,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。
复方
①治劳咳:诃子、百药煎、荆芥穗。上为末,姜、蜜丸。噙化。(《丹溪心法》定嗽劫药)
②定嗽化痰:百药煎、片黄芩、橘红、甘草各等分。共为细末,蒸饼丸,绿豆大。时时干嚼数丸佳。(《濒湖医案》)
③治咽痛:百药煎五钱,硼砂一钱五分,甘草二钱。为末。每服一钱,米饮调,食后细细咽之。(《医学心悟》百药煎散)
④消暑止渴:百药煎,腊茶等分。为末,乌梅肉捣和丸,芡子大。每含一丸。(《岁时广记》水瓢丸)
⑤治大肠便血:百药煎、荆芥穗(烧存性)等分。为末,糊丸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饮下。(《圣惠方》)
⑥治肠风脏毒:百药煎(烧灰存性)、乌梅(同核烧灰存性)、白芷(不见火)等分。为末,米糊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用米饮送下。(《济生方》香梅丸)
⑦治下痢脱肛:百药煎一块,陈白梅三个,木瓜一握。以水一碗,煎半碗,日二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⑧治牙龈疳蚀:百药煎、五倍子、青盐(煅)各一钱半,铜绿一钱。为末。日掺二、三次。(《普济方》)
⑨治乳结硬痛:百药煎末,每服三钱,酒一盏,煎数沸服之。(姚僧坦《经验方》)
⑩治肠痈内痛:大枣(连核烧存性)、百药煎等分。为末。每服一钱,温酒服,日一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⑾治脚肚生疮,初起如粟米大,搔之不已,成片,黄水出,痒不可忍,久成痼疾:百药煎末,清水调,逐疮周围涂之,自外入内。先以贯仲煎汤洗之,日一次,(《医林集要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豆瓣七
- 白饭树根
- 玳瑁肉
- 白豆蔻壳
- 白茅针
- 酢浆草
- 麻黄
- 马鹊树
- 白苞筋骨草
- 白英
- 白骨走马
- 白颖苔草
- 白藤
- 白蒿
- 白透骨消
- 白饭树叶
- 白鱼尾
- 白鹅膏
- 百部
- 苞蔷薇根
- 白蓝翠雀花
- 百味参
- 蜂药
- 白藨
- 白酒草
- 白萆薢
- 牛筋刺寄生
- 百蕊草根
- 破牛膝
- 白鹇
- 百合子
- 白菊花根
- 田麻
- 豆豉草
- 黑风藤
- 猫眼睛
- 芫青
- 药芹菜根
- 四大天王
- 黑藁本
- 马肠薯蓣
- 鼋甲
- 葡萄
- 铺地罗伞
- 皮袋香
- 黑顶卷柏
- 三叶铜钱草
- 钓樟枝叶
- 上山龙
- 三翅铁角蕨
- 乳花
- 鸢嘴
- 三棱草
- 丝瓜子
- 驹胞衣
- 肉穗草
- 绒毛桢楠
- 滇南鸟足兰
- 三叶枫
- 长梗排草
- 三叉苦
- 三叶鬼针草
- 三枝叶
- 三对节
- 三月花
- 三分三
- 荛花
- 十两叶
- 戎盐
- 双剪菜
- 伞花马钱
- 人参须
- 三七叶
- 三叉虎根
- 三叶罗伞
- 狨
- 榕树胶汁
- 伸筋藤
- 蚺蛇胆
- 软骨藻
- 绒白乳菇
- 升药底
- 三加
- 丝瓜叶
- 参须
- 入地金牛
- 伞形梅笠草
- 如意草
- 柔毛水杨梅
- 三叶海棠
- 蚺蛇膏
- 伤寒草
- 三匹箭
- 三尖杉根
- 三棱马尾
- 三叶茶
- 三楞草
- 薄雪草
- 三棱
- 篦子三尖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