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山消根
《中华本草》:过山消根
拼音注音
Guò Shān Xiāo Gēn
别名
开喉箭、刹喉箭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疏花酸藤子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mbelia pauciflora Diels[E.Blinii Levl.;E.pauciflora Diels var.blinii(Levl.) Walker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控取其根,洗净,切片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攀援藤本或灌木,长2-3m。枝条幼时密被微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约5mm,被微柔毛;叶片坚纸质或略薄,卵形至披针形,长3-9cm,宽0.8-2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,齿常具刺尖,稀具圆齿,背面幼时中脉被微柔毛;侧脉微隆起,细脉网状,网眼间具密腺点。亚伞形花序,腋生,有花5-7朵;花梗长4-5mm,被微柔毛;小苞片三角形或披针形,长约0.5mm,具缘毛;花5数,长约2mm;花萼基部连合达1/2,长约1mm,多少被微柔毛,萼片广卵形,具缘毛,多少具腺点;花瓣浅绿色,分离,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里面具密细乳头状突起,多少具腺点;雄蕊在雌花中退化,内藏,在雄花中伸出花冠,着生于花瓣基部,花药卵形,背部具腺点;雌蕊在雄花中极退化或几无,在雌花中伸出花冠,花柱细,柱头点尖成微裂。果球形,直径约5mm,红色,具腺点。花期9-10月,果期未详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-1500m的山谷、山坡疏林或林下阴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辛;微苦;性凉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痰活血。主咽喉红肿痰壅;红丝疗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过山消根
拼音注音
Guò Shān Xiāo Gēn
别名
开喉箭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紫金牛科植物狭叶少花酸藤子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蔓性小灌木,高40~70厘米,细弱多分枝。茎枝圆柱形,红褐色,嫩枝密生棕色腺质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短,细弱;叶片卵状狭披针形,长3~6.5厘米,宽8~12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边缘有浅圆齿,齿端具腺剐、突尖,上面绿色,有褐色腺点,下面淡绿色,有淡褐色腺点及深绿色线纹,两面无毛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高山丛林石缝中。
性味
性凉,味辛微苦。
功能主治
祛痰解毒,行血消肿。
复方
①治喉蛾:过山消根少许,含口内慢咽。
②治炭疽或红丝疔:过山消根捣烂敷;又以根二钱,煎水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豆花
- 豉汁
- 蛇莓根
- 钩凝菜
- 油头草
- 蝮蛇骨
- 酸角
- 岩萝卜
- 紫玉簪
- 连钱草
- 毛叶黄杞
- 毛花点草
- 南天竹
- 穗花蛇菰
- 水接骨丹
- 斩木橿子
- 油柑根
- 苡芭菊
- 芒硝
- 球衣藻
- 赤茯苓
- 虎睛
- 土连翘
- 裂叶崖角藤
- 理石
- 毛贯众
- 光明盐
- 光刺兔唇花
- 樝子
- 地锦槭
- 山藤藤秧
- 小血光藤
- 飞龙掌血
- 山荆子
- 樱桃根
- 柚根
- 绿段草
- 卤碱
- 野猪肉
- 蓼子草
- 山樱桃
- 毛大丁草根
- 首乌藤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圆叶南蛇藤根
- 番红花
- 红酸七
- 红丝线
- 阴阳枫
- 柽柳花
- 山黄皮
- 团叶鳞始蕨
- 徐长卿
- 蛇葡萄根
- 山合香
- 无花果根
- 番石榴皮
- 旋花苗
- 猫儿屎果
- 光石韦
- 金线风
- 大叶地耳根
- 月光花
- 白背三七
- 茴香根
- 钻石风
- 落花生
- 翅柄蓼
- 黄背草
- 山兵豆
- 草灵仙
- 毛勾儿茶
- 全叶马兰
- 大一箭球
- 狗尾草子
- 岩茴香
- 小人参
- 过山风
- 单面针
- 敦盛草
- 大泡通皮
- 乌奴龙胆
- 药茴香
- 竹兰草
- 小红袍
- 野棕
- 飞廉
- 油柑叶
- 东菊
- 展枝唐松草
- 堇叶山梅花
- 黄槿
- 毛黐头婆
- 眼子菜根
- 毛叶木通
- 毛风藤
- 骆驼蹄草
- 樟柳头
- 小石藓
- 白侧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