蟋蟀
《中华本草》:蟋蟀
拼音注音
Xī Shuài
别名
蚟孙、促织、吟蛩、将军、屈屈、蛆蛆、叫鸡、唧唧、斗鸡、蛐蛐、夜鸣虫
英文名
Chinese Cricke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蟋蟀科动物蟋蟀的成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aopipedus aspersus Walker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,于田间杂草堆下捕捉,捕后用沸水烫死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蟋蟀,全体黑色,有光泽。头棕褐色,头顶短圆,头后有6条短而不规则纵沟。复眼大,半球形,黑褐色。单眼3个,位于头顶两端的较小,位于头顶中间的1个较大。触角细长,淡褐色。前翅棕褐色,后翅灰黄色。足3对,淡黄色,并在黑褐斑及弯曲的斜线,后足发达,背面有单行排列的棘,腿节膨大。腹部近似圆筒形,背面黑褐色,腹面灰黄色。
栽培
野生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杂草丛中也见于枯枝烂叶及砖石之下。若虫在洞中越冬,3-4月间开始爬出洞穴活动,以各种作物幼苗为食。6月初变为成虫,7-8月间交尾产卵,9月后陆续死亡。卵期约30天。多夜间外出觅食。雄性善鸣喜斗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形状
性状鉴别,全体呈长圆形,黑色,长1.5-2.2cm,宽约5mm。头略呈三角形;复眼1对,椭圆形,长径1mm,触角1对多脱落。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,中后胸被翅所遮盖,后胸末端有尾毛1对,长1-3mm。雌虫在尾毛之间有一产卵管,长约1cm。胸足3对,多脱落。气臭,味咸。
化学成分
蟋蟀含4.86%总脂肪酸,其中棕榈酸(palmitic acid)占22.36%,硬脂酸(stearic acid)5.97%,油酸(oleic acid)29.32%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24.20%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2.88%及其他未鉴定的酸15.24%。[br]非洲蟋蟀(Gryllotalpa africana)中含精氨酸(arginine),胱氨酸(cystine),组氨酸(histidine),赖氨酸(lysine),牛磺酸(taur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等,且含量较高,而亮氨酸(leucine)仅含微量。
药理作用
解痉挛作用,退热作用,降压作用。
性味
味辛;咸;性温;小毒
炮制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灰屑。
归经
膀胱;小肠经
功能主治
利尿消肿。主癃闭;水肿;腹水;小儿遗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4-6只;研末,1-3只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注意
孕妇禁服。
复方
①治小水不通,痛胀不止:蟋蟀一个。阴阳瓦焙干,为末。白滚汤下,小儿减半。(《医方集听》)②治跌扑伤小肚,尿闭不出:蟋蟀一枚。煎服。(《养素园传信方》)③治老人尿闭:蟋蟀四只,蝼蛄四只,生甘草一钱。煎汤,分三次温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④治小儿遗尿:蟋蟀一个。焙,末,滚水下,照岁(数)服,如儿十一岁者,每次服一个,服至十一个为止。(《慈航活人书》)⑤治肾虚阳痿:蟋蟀、晴蜓、狗肾。共为末,兑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药性考》:能发痘。2.《任城日记》:治水蛊。3.《纲目拾遗》:性通利,治小便切。4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阳痿。5. 赵际昌:凡产不下,用干看一枚,煎汤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蟋蟀
拼音注音
Xī Shuài
别名
蛬(《尔雅》),蜻蛚、蚟孙(《方言》),促织(《广雅》),吟蛩(崔豹《古今注》),将军(《纲目拾遗》),叫鸡、唧唧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斗鸡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蛐蛐(《河北药材》),夜鸣虫(《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蟋蟀科昆虫蟋蟀的干燥全虫。8~9月间捕捉。捕得后,用沸水烫死,晒干或焙干。
原形态
体长圆形,长13~16毫米,全身黑色并有光泽,有黄褐色微毛与褐色刚毛。头棕褐色,头顶短圆,略向前方突出,头后有6条不规则的短纵沟。复眼1对,甚大,如半球形突出,呈黑褐色。单眼3个,黄色,位于头顶的两端。触角细长,淡褐色,长于身体的半倍。前胸背板左右平行如横方形,背中线稍向下陷,黑褐色,上生不规则的刚毛和棕褐色花斑;前胸背侧片向下垂斜。翅2对,前翅棕褐色,侧部上半面黑色,下半面淡黄色,雄虫的翅长过腹部,基部有比较坚硬透明的发音器,雌的短于腹部,后翅甚长,灰黄色,卷迭呈尾状,突出腹端。足3对,淡黄色,有黑褐斑及斜线,且有棕褐色微毛;后足胫节背面有刺10个,单行排列,腿节十分膨大而向侧方呈扁状。腹部近圆筒形,背面呈黑褐色,节间有污黄色斑纹;腹面呈灰黄色。尾毛褐色,雌虫有1产卵管,几与后胫节等长。
生境分布
成虫性前期喜隐居田埂、屋角及砖块堆下的缝隙中和杂草丛生处,昼伏夜出。有趋旋旋旋旋光性,飞翔力强,夜间能群集迁移。分布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主产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河北等地。
形状
干燥虫体长1.5~2.2厘米,宽约5毫米,头略呈三角形;复眼1对,椭圆形,长径约1毫米,触角1对,多数脱落。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,中、后胸被翅所覆盖,尾毛1对,长1~3毫米;雌虫在尾毛间有1产卵管,长约1厘米。足3对,多数脱落。气臭。以身干、完整、色黑、腿壮、无泥、无蛀者为佳。
药理作用
同属的一种蟋蟀含退热成分,曾暂名为蟋蟀退热素,并能扩张血管,降低血压。此物质的理化性质不详,只知其能溶子水及低级醇(例如正丁醇),而不溶于乙醚、丙酮、氯仿。学名来详的蟋蟀类,雄全虫含维生素B12_58毫微克,雌者含76毫微克,又含精氨酸、α-酮-δ-胍基戊酸、γ-胍基丁酸等胍基化合物。
性味
《药性考》:"辛咸,温。"
功能主治
利尿。治尿闭,水肿,臌胀。
①《药性考》:"能发痘。"
②《任城日记》:"洽水蛊。"
③《纲目拾遗》:"性通利,治小便闭。""赵际昌:凡产不下,用干者一枚,煎汤服。"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阳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4~6只;或入散剂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复方
①治小水不道,痛胀不止:蟋婶一个。阴阳瓦焙干,为末。白滚汤下,小儿减半。(《医方集听》)
②治跌扑伤小肚,尿闭不出:蟋蟀一枚。煎服。(《养素园传信方》)
③治老人尿闭:蟋蟀四只,蝼蛄四只,生甘草一钱。煎汤,分三次温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④治小儿遗尿:蟋蟀一个。焙,末,滚水下,照岁(数)服,如儿十一岁者,每次服一个,服至十一个为止。(《慈航活人书》)
⑤治肾虚阳痿:蟋蟀、蜻蜒,狗肾。共为末,兑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蟋蟀
拼音注音
Xī Shuài
别名
蛐蛐、夜鸣虫、将军虫、秋虫、斗鸡
来源
蟋蟀科昆虫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,以干燥全体入药。夏秋捕捉,开水烫死,晒干。
性味
辛、咸,温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利尿,破血。用于水肿,小便不通,尿路结石,肝硬化腹水。
用法用量
2~6只,水煎或焙干研粉服。
注意
体虚及孕妇忌服。
备注
(1)东北地区产一种蟋蟀为Seapsipedu aspersus Walker,另有[b]棺头蟋蟀[/b]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等在不同地区也供药用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黑药
- 柳叶鬼针草
- 小红蒜
- 金箔
- 火索麻
- 螳螂跌打
- 姜叶
- 昆布
- 虎咬癀
- 午香草
- 三消草
- 石瓜子莲
- 鸡血七
- 喜树皮
- 山莨菪
- 海芋
- 九龙藤
- 肾精子
- 骆驼蹄瓣
- 芜菁花
- 黄荆叶
- 春不见
- 甘蓝
- 石彭子
- 常春藤
- 万寿菊
- 腊梅
- 合掌消
- 木蝴蝶
- 山白菊
- 藿香
- 地胆草
- 墓头回
- 地柏枝
- 茄花
- 离根香
- 枪花药
- 椰子油
- 奶浆参
- 马尾伸筋
- 木槿根
- 炙红芪
- 两头尖
- 碧桃干
- 土牡蛎
- 虫牙药
- 樟树根
- 土半夏
- 猴骨
- 野靛青
- 黄紫堇
- 尾叶山柑
- 乔木刺桐
- 干姜
- 山稔根
- 菾菜根
- 胡桃青皮
- 师实
- 金环蛇
- 灯心草根
- 东风菜
- 小罗伞
- 土附子
- 蜻蜓兰
- 土箭芪
- 绣线菊子
- 贯众叶溪边蕨
- 蔷薇枝
- 青酒缸
- 雀脑
- 肉豆蔻
- 粉团花
- 白云花根
- 糯米藤
- 阿利藤
- 青江藤
- 青杠膏
- 马铃根
- 鹈鹕油
- 铜罗汉
- 鹦鹉
- 理肺散
- 青蒜
- 青海马尾连
- 苦葵鸦葱
- 青活麻
- 通天连
- 铁树
- 青鱼
- 青木香
- 麻牛膝
- 贴骨散
- 荜茇根
- 地龙
- 马鞭石斛
- 庵 (艹闾)子
- 蝇子草
- 鹅肠菜
- 铁破锣
- 枯萝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