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蜡树皮
《*辞典》:白蜡树皮
拼音注音
Bái Là Shù Pí
出处
李承祜《药用植物学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白蜡树的树皮。春、秋采收,剥取树皮,晒干。
原形态
白蜡树,又名:青榔木、白荆树、小叶梣。落叶乔木,高达15米。小枝光滑,冬芽褐黑色。单数羽状复叶;小叶5~9片,具短柄或无柄.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3~10厘米,先端尖锐,基部不对称,锯齿疏浅,两面光滑,背面中脉及侧脉上有毛,叶柄基部膨大。花序圆锥形,顶生于具叶的枝端,长5~15厘米;萼钟形,不规则4裂;花冠缺如;雄蕊2,花药卵状椭圆形,约与花丝等长;子房2室。翅果,倒披针形,长3~4.5厘米,宽4~6毫米。花期5月。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山谷、山沟、林下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,四川、贵州、广东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微温,味辛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疟疾,月经不调,小儿头疮。
①李承祜《药用植物学》:"治疟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调经,解毒。治月经不调及小儿头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研末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复方
治经闭:白蜡树皮研末,用酒、水各半吞服,早晚各服一次,每次-钱,连服三天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青海马尾连
- 白犁头草
- 郁李仁
- 白芷
- 羊肚菌
- 洋草果
- 樱桃枝
- 白云瓜花
- 白叶藤
- 白花蛇舌草
- 中华短肠蕨
- 眼子菜
- 羽叶丁香
- 药绿柴
- 缘毛筋骨草
- 硬皮马勃
- 椰根
- 荔枝核
- 白鹤菌
- 百两金叶
- 土沙参
- 老鼠刺
- 黄瓜根
- 莲须
- 秋海棠茎叶
- 白首乌
- 灯蛾
- 苘麻子
- 秋石
- 刺玫果
- 曲枝假蓝
- 鞭打绣球
- 蜀五加
- 毛花洋地黄
- 稗根苗
- 苘实
- 豹皮樟
- 台湾厚壳树
- 黄花堇菜
- 荞麦
- 太子参
- 白马骨根
- 东北鼢鼠
- 柽柳
- 罗汉松
- 野漆树
- 野芝麻花
- 玉蝉花
- 蒲桃
- 药芹菜根
- 黄屈花
- 柏树根
- 短柄枹栎虫瘿
- 马柳根
- 菊花脑
- 杜根藤
- 环草
- 水榆果
- 大叶樱叶
- 对叶百部
- 麦瓶草
- 桐木
- 獭胆
- 银背藤
- 准噶尔鸢尾
- 风箱树花
- 张公鱼
- 中间骨牌蕨
- 红芋
- 浙江过路黄
- 艾纳香根
- 卵叶贝母
- 土香榧
- 刘寄奴
- 白云瓜
- 上山龙
- 罗锅底
- 臭冷杉
- 痄腮树
- 续断
- 人中黄
- 头顶一朵花
- 野山芝麻
- 蛤仔壳
- 口蘑
- 鸡腿蘑
- 楸木皮
- 土槿皮
- 土木贼
- 贝母兰
- 白楠木
- 蜻蜓兰
- 罂粟壳
- 芦山藤
- 丁榔皮
- 白花油麻藤
- 土荆皮
- 龙珠根
- 山苏子根
- 台湾肺形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