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公鱼
《中华本草》:张公鱼
拼音注音
Zhānɡ Gōnɡ Yú
别名
七星鱼、花财鱼、花鯹鱼、朝北鱼
英文名
Northern snakehead
出处
出自《陆川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鳢科动物月鳢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anna asiatic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内脏,洗净,鲜用,或晒干。
原形态
月鳢,体略呈圆筒形,后部侧扁,全长约30cm。头略尖,具较大的鳞片,口大,端位。下颌略突,下颌杂有大型的齿。侧线鳞59-62。背鳍、臀鳍均长,背鳍47,胸鳍14,臀鳍29,无腹鳍。尾鳍椭圆形。体侧有V形黑纹11条。于尾鳍基部及胸鳍的上方,各有一大形黑斑。从鳃盖到眼后方,每侧各有黑纹2条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于淡水河中水草茂盛处,以小鱼为食。资源分布: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滋阴补虚;强筋壮骨。主肝肾不足;腰膝酸软;四肢无力
用法用量
内服:炖食,100-200g。
各家论述
《陆川本草》:兹阴,壮筋骨。治阴虚,四肢无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张公鱼
拼音注音
Zhānɡ Gōnɡ Yú
别名
七星鱼(薛德焴《系统动物学》),花财鱼(《中国动物图谱·鱼类》),花鯹鱼(《陆川本草》)。
出处
《陆川木草》
来源
为鳢科动物月鳢的肉。
原形态
体略呈圆筒形,后部侧扁。全长约30厘米。头略尖,头部有较大的鳞片,口大,端位,口裂倾斜,下颌略突。两颌、锄骨及口盖骨均有齿;下颌更杂有大型的齿。侧线鳞59~62。背鳍、臀鳍均长,背鳍47,胸鳍14,臀鳍29,无腹鳍。尾鳍椭圆形。体色棕灰,腹部色较浅,体侧有"V"形黑纹11条。在尾鳍的基部和胸鳍的上方,各有一大形黑斑。头上、背上和体侧有许多白色小斑。从鳃盖到眼后方每侧各有黑纹2条。
栖于淡水河中水草茂盛处,以小鱼为食
生境分布
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《陆川本草》:"滋阴,壮筋骨。治阴虚,四肢无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2~4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阿尔太多榔菊
- 中间骨牌蕨
- 水茄冬叶
- 柏子仁
- 梨树根
- 水红木根
- 蚌粉
- 滇南鸟足兰
- 野芫荽
- 蓝茶
- 金丝猴
- 苦艾
- 蝌蚪
- 金星草
- 霜红藤
- 大花素馨花
- 龙眼叶
- 碱地马蔺
- 地棠花
- 鸡心七
- 蟹
- 软水黄连
- 向日葵根
- 黄桷根
- 野柿花
- 羊肚菜
- 蓬莱草
- 地刷子
- 鳖甲
- 滇常山花
- 金牛七
- 罗汉果
- 鹿髓
- 小罗伞
- 三爪金龙
- 小红人
- 细梗胡枝子
- 大苞芹
- 麻腊干
- 铁鞭草
- 蜈蚣七
- 圆叶娃儿藤
- 血当归
- 紫云菜
- 黑心解
- 对叶百部
- 蜀羊泉
- 棕叶芦
- 山螃蟹
- 荞麦叶
- 甘蓝
- 白药
- 九节莲
- 紫石英
- 槐白皮
- 过岗龙
- 海岛苎麻叶
- 山莴笋
- 红毛五加皮
- 空心木
- 冬青子
- 石蒜
- 水豆瓣
- 黄花夹竹桃
- 大驳骨
- 厚朴果
- 打箭菊
- 八目鳗
- 小扁草
- 婆罗门皂荚
- 胡荽
- 大叶花椒
- 白桂
- 桉叶
- 大将军
- 高山栲
- 泡花子
- 刺楸
- 狗骨节
- 鹅臎
- 密穗砖子苗
- 斑鸠菊
- 骆驼蹄瓣
- 柞木根
- 白金果榄
- 白山蓼
- 猩猩木
- 蛇根草
- 石参
- 四大天王
- 七里香
- 鲎尾
- 肉爬皂
- 滑石
- 蜂毒
- 鹿仙草
- 飞来蓝
- 绢毛石花
- 泡桐花
- 蘑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