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楠木
《中华本草》:白楠木
拼音注音
Bái Nán Mù
别名
美人柴、粘柴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刨花润楠的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hilus pauhoi Kanehira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用宽刨刀刨成宽约4cm的薄片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刨花润楠乔木,高6.5-20m,直径达30cm。小枝绿带褐色,干时常黑色,无毛或新枝基部有浅棕色小柔毛;顶芽球形至近卵形,鳞片密被棕色或黄棕色小柔毛。叶常集生小枝梢端;叶柄长1.2-1.6(-2.5)cm;叶片椭圆形,或狭椭圆形,间或倒披针形,长7-15(-17)cm,宽2-4(-5)cm;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,尖头稍钝,基部楔形,革质,下面浅绿色,嫩时除中脉,侧脉外密被灰黄色贴伏绢毛,老时仍被贴伏小绢毛。聚伞状圆锥花序生当年枝下部,约与叶近等长;花两性;花梗纤细,长8-13mm;花破裂片6,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,长约6mm,先端钝;能育雄蕊9,无毛,花药4室,第3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;退化雄蕊长约1.5mm;子房近无毛,近球形,花柱较子房长,柱头小,头状。果实球形,直径1-1.3cm,熟时黑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土壤湿润肥沃的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油0.9%,内有癸酸(capric acid),月桂酸(laur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十四碳烯酸(tetradeceno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十六碳烯酸(hexadeceno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二十碳烯酸(eicosenoic acid)。树皮含树脂。
性味
甘;微辛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润燥通便。主烫伤;大便秘结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冷开水浸泡,取液涂;或用浸液灌肠通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老梅花
- 蒙古扁桃
- 木蝴蝶
- 茯神木
- 栗树皮
- 骡宝
- 覆盆子
- 山甘草根
- 大桫椤
- 一枝黄花
- 黄明胶
- 茅瓜叶
- 白背枫
- 岩白菜素
- 土阿魏
- 金丝矮陀陀
- 麦撇花藤
- 莿(木冬)
- 尖尾风
- 石龙刍根
- 小寸金黄
- 白三百棒
- 光叶闭鞘姜
- 金鸡纳
- 软水黄连
- 蛇不见
- 四照花
- 三匹箭
- 豆梨
- 白脚威灵
- 将军树
- 鸡嗉子果
- 蠵龟血
- 牛羊草结
- 大细辛
- 青叶胆
- 北鱼黄草
- 牙刷草
- 旋覆花根
- 地丁
- 花皮胶藤
- 黄龙藤叶
- 天仙藤
- 竹卷心
- 圆叶碱毛茛
- 莲雾
- 降真香
- 油茶根皮
- 托腰散
- 公母草
- 桐叶
- 蚂蚁
- 大千生
- 冠果草
- 乳腐
- 顶头马蓝
- 毒芹根
- 屈头鸡根
- 骨碎补
- 太白小紫菀
- 滇五味
- 大金银花
- 狭叶垂头菊
- 岩胡椒
- 火赤链蛇
- 水松球果
- 野梧桐
- 人面子
- 桦树液
- 鸭跖草
- 全叶马兰
- 枪花药
- 细柄薯蓣
- 心叶野海棠
- 赤小豆叶
- 棱子芹根
- 南瓜蒂
- 土沙参
- 狭叶败酱
- 小蒜
- 山羊肝
- 大叶千斤拔根
- 小金樱
- 大金发藓
- 白花藤
- 大黄花
- 水棉花
- 奶椎
- 甜果藤
- 柱果木榄叶
- 墓头回
- 红瑞木
- 笔仔草
- 田野卷耳
- 花南星
- 大脚菇
- 乌蛇膏
- 透骨草
- 东廧子
- 海螺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