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酒缸
《*辞典》:青酒缸
拼音注音
Qīnɡ Jiǔ Gānɡ
别名
味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,草鞋板(《天宝本草》),山蚂蝗、味噌草、蛆草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饿蜞蝇、三把苓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拿身草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,蝴蜞木,蚂蝗木(《陆川本草》),羊带归、粘衣草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畏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巴人草、水蛭草、豆子草、粘衣刺、路边鸡、路边肖(《湖南药物志》),扁草子、逢人打、粘身草(《江西草药》),金腰带、狗屙粘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蚂蟥草,蚂蟥根、化痰精、长叶粘巴草、旱蚂蟥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小槐花的全草。9~10月采。
原形态
小槐花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
灌木,高达4米,无毛。3出复叶,顶生小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,长4.5~9.7厘米,阔1.8~4厘米,侧生小叶较小;顶部渐狭成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疏被极短小毛,下面疏被紧贴的短柔毛,中脉上毛较密;叶柄扁,长1.5~2.5厘米;托叶披针状线形,长8毫米。总状花序腋生;花绿白色,长约7毫米;花萼钟状,萼齿二唇形,上面2齿几连合,下面3齿披针形;花冠蝶形,旗瓣椭圆形,龙骨瓣有爪;雄蕊10,2体;雌蕊1,子房在缝线处密被绢状毛。荚果长5~7厘米,稍弯,被伸展而具钩的短毛,腹背缝线缢缩,荚节4~6,矩形,长9~12毫米,阔约3毫米。花期7~9月。果期8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山地草坡或林边。分布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、茎、叶含生物碱。含量比例为20:5:1。叶中含当药素等黄酮甙、刀豆氨酸等氨基酸,尚含酚类、糖类等。
性味
苦,凉。
①《陆川本草》:"微苦,寒。"
②《湖南药物志》:"苦,平。"
③《贵州草药》:"性微寒,味苦涩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湿,消积,散瘀。治咳嗽吐血,水肿,小儿疳积,痈疮溃疡,跌打损伤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清热散瘀,利水去湿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开胃健脾,消水肿,疗小儿疳积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外敷止血,续筋,治外伤出血,跌打损伤。"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劳伤咳嗽吐血及伤寒胃肠中有火,叶可敷疮毒。"
⑤《湖南药物志》:"祛风,杀虫,利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用0.5~1两)。外用:煎水洗,捣敷或研末敷。
复方
①治小儿疳积:小槐花全草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溃疡疮口臭烂:山蚂蝗叶研末,麻油调敷。
③治汤火伤溃烂:山蚂蝗叶捣汁洗或捣烂敷。
④治漆疮:山蚂蝗叶,煎水,待凉后洗患处。(②方以下出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光头稗子
- 鱼尾葵叶
- 青鱼胆
- 二色内风消
- 象肉
- 中间骨牌蕨
- 劲直酢浆草
- 酸枣根
- 狗脚迹
- 铁草鞋
- 青蛇藤
- 柯树皮
- 鱼胶
- 黑骨走马
- 蚺蛇胆
- 铁灯台
- 香茶菜根
- 白毛草
- 乌龟
- 黑色鳞毛蕨根
- 光杆琼
- 鱼油
- 朱砂草
- 西伯利亚青兰
- 西南槐树
- 鬼针草
- 棵麻
- 狗肝
- 八仙草
- 中华石龙尾
- 竹卷心
- 蟹
- 苦木
- 白蔹
- 白骨走马
- 看麦娘
- 八哥
- 栉叶蒿
- 麻黄根
- 苦楝皮
- 苦地胆根
- 白蒿花
- 高脚落山箕根
- 狗尾草子
- 珍珠风
- 甘木通
- 中华胡枝子
- 过岗龙
- 百味叶
- 血风藤
- 苦菜
- 麻妹条叶
- 象胆
- 光素馨
- 朱砂菌
- 白英
- 观音苋
- 谷皮藤
- 虾筏草
- 鸡肾草
- 百合子
- 空心苋
- 扇叶人字果
- 毛发唐松草
- 葛藟根
- 直萼黄芩
- 过山消
- 大三叶升麻
- 洋地黄
- 鲫鱼子
- 古柯
- 鸡毛狗
- 八角乌
- 赶黄草
- 狗毛
- 毛葡萄
- 竹节树
- 葛蔓
- 竹荪
- 啄木鸟
- 白蜡树叶
- 鸡肠狼毒
- 八宝茶
- 西藏花椒
- 阔叶石韦
- 葛仙米
- 麻母
- 岗柃
- 毛女贞
- 红牛尾七
- 鲛鱼翅
- 大麦泡
- 苦地丁
- 象皮
- 竹象鼻虫
- 苦甘草
- 防风草
- 鄂报春
- 鹅骨梢
- 血人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