鸢油
《中华本草》:鸢油
拼音注音
Yuān Yóu
别名
鹰油
英文名
kite fat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鹰科动物鸢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lvus korschun (Gmelin)
原形态
鸢,鸢为大型鸟类。羽色大都为褐色。额白;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几为纯褐色,头顶和后颈的各羽有黑褐色羽干,两侧杂以棕白色,使羽干纹特别明显。两翅初级飞羽黑褐色。尾呈叉状;尾羽浓褐,微缀黑褐色横斑,羽端褐白色。耳羽纯黑褐色,故又名黑耳鸢颏和喉白,羽端较褐,羽干黑褐,胸以瑕浓褐色,羽干也黑,其左右两侧稍沾棕色,因呈纵纹;下腹、尾下覆羽以及覆腿羽呈棕黄色,白色羽基常展露于外;翼下覆羽暗红褐色,腑红褐色而杂以黑褐色羽干;尺羽下面大都暗灰褐色,而于外侧初级飞羽的基部具一大形白斑,展翅高翔时,特别明显。幼鸟的头部和腹部满布纵纹。虹膜暗褐色;嘴黑色,蜡膜和下嘴基部淡黄沾绿;脚灰黄色,爪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城市、村镇以及栽培地带和山野等处常见的一种鸟类。天晴朗时,喜单独翱翔在天空中历久不停。冬季三五成群漫游。飞行时易改变方向而多成圈状,或在滑翔中两翅不甚振动,有如高悬在空中一般。视力锐每,叫声如吹箫一般。食物主要为肉食性,如小型兽类、鸟类、两栖类及鱼类等,亦吃小型动物尸体及残屑。在我国南方自二月间就开始繁殖,结群营巢在山谷丛树间的巨木上,或置于小丘的岩棚巅处。卵每窝一般2-3枚,污白色或稍带绿,杂以各色斑点。资源分布:分布几遍全国各地,为终年常见的留鸟。
性味
甘;咸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软坚收敛。主疮癣癞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涂敷。
临床应用
鸢油和烟油,搽癞子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鸢油
拼音注音
Yuān Yóu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鹰科动物鸢的脂肪油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鸢脚爪"条。
功能主治
鸢油和烟油,搽癞子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雅丽千金藤
- 香椿
- 豆蔻
- 鸭头
- 黄金菊根
- 鸡肾草
- 肉根还阳参
- 鲇鱼
- 日照飘拂草
- 青蛇藤
- 鬼柳树
- 排骨灵
- 牛奶菜
- 安徽小檗
- 霞天膏
- 鸡血
- 短腺小米草
- 鸡脑
- 黄龙须
- 龟甲
- 小棕包
- 过路惊
- 防风
- 肥皂荚
- 粉绿益母草
- 贵州卷柏
- 鸡爪簕
- 飘带草
- 青天葵
- 枳壳
- 粉绿藤
- 紫啸鸫
- 高寒露珠草
- 蚱蜢
- 高山柏
- 雉尾
- 茯神
- 黑络丸菌
- 粉条儿菜
- 鸭舌鱼鳖
- 飞来蓝
- 雪山一支蒿
- 鹧鸪菜
- 鱼尾葵
- 黑鸫
- 鸢尾
- 蜂窝草
- 预知子
- 黄鳝藤根
- 雁脂
- 飞天蜈蚣
- 辐射石豆兰
- 自然铜
- 麦穗七
- 风藤草根
- 茯苓皮
- 紫红鞭
- 高山栲
- 飞扬草
- 香木菌桂
- 过山消根
- 鸡麻
- 槭叶草
- 茱苓草
- 雄黄
- 黄麻叶
- 鸭跖草
- 蜂蜜树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雪猪肉
- 鸡冠菜
- 黑香柴
- 飞蛾藤
- 黄颔蛇头
- 矮地茶
- 驹胞衣
- 蝮蛇脂
- 肥荚红豆
- 福建柏
- 钩凝菜
- 黑芝
- 黄裙竹荪
- 香柏
- 鳕鱼鳔
- 紫杉
- 粉团花
- 青礞石
- 短毛熊巴掌
- 赶山鞭
- 黑大豆
- 麻柳叶
- 胖树根
- 鄂西粗筒苣苔
- 梓实
- 樟木子
- 雪药
- 齿缘钻地风
- 鷃
- 雪参
- 飞龙掌血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