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叶地锦
《*辞典》:粉叶地锦
拼音注音
Fěn Yè Dì Jǐn
别名
细母猪藤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葡萄科植物粉叶爬山虎的根或藤茎。根,夏、秋采。
原形态
落叶攀援藤本。幼枝有4~6棱脊;嫩叶带紫色,卷须3~5分枝,末端具吸盘。掌状复叶互生;小叶5,狭椭圆形至椭圆形,长3~6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,下面带粉白色,无毛或沿中脉微有短柔毛;叶柄长3~6厘米。聚伞花序与叶对生;花5基数;花萼盘状,全缘;花瓣椭圆形,开展;雄蕊5,与花瓣对生;花柱圆柱形,子房2室。浆果黑色。花期9月。
生境分布
常攀附墙壁、岩石或乔木上。分布我国东部及西南各省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根,性平,味甘、辣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根或藤:治关节疼痛;根:治妇女白带。"
②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"根,清热解毒,驱风除湿。治无名肿毒,风湿劳伤,关节疼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粉叶地锦
拼音注音
Fěn Yè Dì Jǐn
别名
细母猪藤、五皮风、五叶龙。
英文名
root or stem of Thomson Creeper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粉叶爬山虎的藤茎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rthenocissus thomsonii (Laws.)Planch.[Vitis thomsonii Laws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茎及根、洗净,切片或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粉叶爬山虎 攀援木质藤本。枝、叶幼时常带紫色;卷须粗壮,长而分叉,末端有吸盘。掌状复叶互生;叶柄长3-6cm,小叶片5,卵形至披针状卵形,叶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,上面沿中脉有毛,下面有短柔毛或近无毛,两面常被白粉;中间小叶较大,长4-7cm,宽1.5-3cm,侧生小叶小。聚伞花序与叶对生,总花梗较叶柄稍短;花5数;花萼盘状,全缘;花瓣椭圆形,开展;雄蕊与花瓣对生,花丝细弱;花盘与子房贴生,不明显;子房3室,花柱钻状。浆果扁球形,直径6-7mm,熟时黑色。花期5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攀援于墙、岩石或树干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甘;平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解毒疗疮。主风湿关节痛;妇女白带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1.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根或藤:治关节疼痛;根:治妇女自带。2.《贵州药植目录》根,清热解毒,驱风除湿。治无名肿毒,风湿劳伤,关节疼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竹荪
- 辐射石豆兰
- 风箱树
- 翡翠
- 蝮蛇胆
- 桃子
- 粉绿益母草
- 肥皂荚
- 蝮蛇皮
- 牛耳草
- 糯米条
- 牛奶菜
- 腊梅
- 飞蛾藤
- 桉油
- 榆树
- 蜂蜜树
- 九牛力
- 牛髓
- 凉粉草
- 四大天王
- 红土子
- 蝮蛇脂
- 阴阳枫
- 地锦槭
- 牛尾参
- 酸浆根
- 牛舌头
- 飞龙掌血叶
- 黄花远志
- 蒲圻贝母
- 牛舌癀
- 红瑞木
- 肺形草
- 盾叶唐松草
- 脓见愁根
- 飞廉
- 牛肝菌
- 绿花独活
- 糯米藤
- 轮叶铃子香
- 粉萆薢
- 牛耳岩白菜
- 石灰
- 顶头马蓝
- 飞蛾树
- 野木鱼
- 香秋海棠
- 鹧鸪脂
- 刺莓果根
- 鸡尾木
- 大高良姜
- 紫芝
- 槐胶
- 香根芹根
- 香雪兰
- 白果槲寄生
- 排骨灵
- 米面蓊根
- 五色梅花
- 苤蓝叶
- 节节草
- 金雀根
- 鹰骨
- 楮皮间白汁
- 金雀花
- 水茄
- 鳆鱼
- 鸭舌头
- 癞皮根
- 昆明鸡血藤
- 鹿筋
- 岩乌头
- 鹅掌楸
- 岗梅
- 矮杨梅果
- 蓝花棘豆
- 紫色翼萼
- 黑色鳞毛蕨根
- 三棱
- 蜗牛
- 鄂西粗筒苣苔
- 虻虫
- 核桃楸皮
- 西南金刚藤
- 羚羊角
- 紫荆木
- 麂子草
- 飞机草
- 梓树
- 长梗排草
- 桑螵蛸
- 麦撇花藤
- 红色新月蕨
- 小朝天罐
- 紫楠
- 化香树叶
- 峨参叶
- 黄花山柰
- 角螺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