钮子瓜
《中华本草》:钮子瓜
拼音注音
Niǔ Zǐ Guā
别名
土瓜、野黄瓜、老鼠拉冬瓜、天罗网、钮子果、红果果、大树献钮子。
英文名
Maysor Zehneria
出处
始载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相干物钮子瓜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hneria maysorensis (Wight et Arn.)Arn.[Bryonia maysorensis Wighy et Arn.; Mothria maysorensis (Wight et Ary.) Cha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草质藤本。茎、枝细弱,伸长,有沟纹,多分枝。叶柄细,长2-5cm,无毛;叶片膜质,宽卵形和稀三角状卵形,长、宽均为1-10cm,上面深绿色,粗糙,被短糙毛,背面苍绿色,近无毛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弯缺半圆形,边缘有细锯齿或深波状锯齿,不分裂或有时3-5浅裂,脉掌状。卷须丝状,单一,无毛。花雌雄同株;雄花3-9朵生于总梗顶端,呈近头状或伞房状花序。花序梗纤细,长1-4cm,无毛;雄花梗开展,极短,长1-2mm;花萼筒宽钟状,长2mm;药冠白色,裂片卵形,或卵状长圆形,长2-2.5mm,上部常被柔毛;雄蕊3,2枚2室,1枚1室,有时全部为2室,插生在花萼筒基部,花丝长2mm,被短柔毛;雌花单生,稀几朵着生在总梗顶端或极稀雌雄同序;子房卵形。果梗细,无毛,长0.5-1cm,果产球状或卵形,直径1-1.4cm,浆果状,外面光滑无毛。种子卵状长圆形,扁压,平滑,边缘稍拱起。花期4-8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000m的村边或山坡路旁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;镇痉;解毒;通淋。主发热;惊厥;头痛;咽喉肿痛;疮疡肿毒;淋证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或全草用于膀胱炎。广西苗族用根泡酒搽,治头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黄连
- 穿山甲
- 可爱花
- 大木通
- 癣草
- 曼陀罗根
- 云南双盾木
- 铁牛钻石
- 小红苏
- 红白二丸
- 牛角瓜
- 垂丝卫矛
- 花生衣
- 山水芹菜
- 豇豆
- 苏铁根
- 鸭脚木叶
- 牌楼七
- 牛舌癀
- 一点红
- 碎米柴
- 羊屎条根
- 红榔木
- 马骝卵
- 苋实
- 鲤鱼胆
- 香石藤果
- 冰球子
- 荠菜子
- 苦荞头
- 刺果藤仲
- 接骨草
- 管仲
- 辣蓼草
- 野靛青
- 猫儿屎果
- 石膏
- 萆薢
- 冬凌草
- 刺猬皮
- 凤尾参
- 苦檀子
- 追风伞
- 狗骨
- 祁州一枝蒿
- 铁落
- 掉毛草
- 九龙藤
- 见血清
- 鹅蛋壳
- 黑香柴
- 黑汉条
- 土牡蛎
- 竹林消
- 苍白秤钩风
- 山刺柏
- 猴骨
- 急性子
- 烟管蓟
- 岩檀香
- 木槿子
- 牛筋草
- 猕猴桃藤中汁
- 脉耳草
- 树腰子
- 草木王
- 午香草
- 石瓜子莲
- 土半夏
- 异木患
- 长节耳草
- 箭叶蓼
- 响叶杨
- 散血藤
- 黄皮果
- 酸果藤
- 桧叶
- 麻羊藤
- 草果药
- 江珧柱
- 槐米
- 小红藤
- 花生壳
- 阔齿兔唇花
- 铧尖草
- 人参条
- 山柳
- 九节风
- 柠条籽
- 玄精石
- 骆驼蹄瓣
- 菥蓂
- 箭杆风
- 潺槁树
- 三消草
- 胆星
- 奶浆参
- 荆芥
- 羊角参
- 茄子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