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毛七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牛毛七
拼音注音
Niú Máo Qī
英文名
Oreas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曲尾藓科植物山毛藓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reas martiana(Hopp. Et Hornsch.) Brid.[Weisia martiana Hopp.et Hornasch.]采收和储藏:全年采收,阴干用。
原形态
山毛藓,密集成丛,暗绿带黄棕色,高4-10cm。茎直立,纤细,叉状分枝,多自次年生殖苞下茁生新技,形成分层的垫状;密披红棕色假根。叶密生,干时卷缩,湿时倾立,狭长披针形,全缘,内卷;中肋单一,细长,先端突出叶尖。雌雄同株。蒴柄黄色,干时直立,湿时弯曲。孢蒴圆卵形,具短台部,具深色纵纹8条。蒴盖圆盘状,具长喙。蒴帽兜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高山背阴的岩壁、岩穴或石隙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云南、四川、陕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数十株密集丛生,呈垫状或团门面,暗绿带黄棕色。每株分离湿润后,茎纤细,长可达10cm,多分枝,分枝基部可见密集的红棕色须状假根。叶密生,干时卷缩,展开后呈卵状披针形,全缘内卷,基部下延呈尖耳状,顶部狭尖,中肋1条,先端突出叶尖。有的可见孢蒴,圆卵形,具短台部,有8条深色纵皱,蒴盖圆盘状,具长喙,蒴帽兜形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甘;淡;平
归经
心;肺经
功能主治
养阴清热;安神定志;祛风除湿;止血镇痛。主骨蒸潮热;神经衰弱;风湿麻木;筋骨疼痛;癫狂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2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。
复方
1.治神经衰弱 山毛藓15g,枣仁9g,炙远志6g。煎。[br]2.治风湿麻木 山毛藓15g,络石藤9g。煎服或泡酒服。(1-2方出自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)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牛毛七
拼音注音
Niú Máo Qī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曲尾藓科植物山毛藓的全草。全年采收,阴干用。
原形态
密集成丛,暗绿带黄棕色,高4~10厘米。茎直立,纤细,又状分枝,多目次年生殖苞下茁生新枝,形成分层的垫状;密披红棕色暇根。叶密生,干时卷缩,湿时倾立,狭长披针形,全缘,内卷;中肋单一,细长,先端突出叶尖。雌雄同株。蒴柄黄色,干时直立,湿时弯曲。孢蒴圆卵形,具短台部,具深色纵纹8条。蒴盖圆盘状,具长喙。蒴帽兜形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背阴的岩壁、岩穴或石隙中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陕西等地。
性味
味甘淡,性平。
功能主治
养阴清热,安神定志,祛风除湿,止血镇痛。治骨蒸潮热,神经衰弱,风湿疼痛,癫狂,外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4~5钱。外用:研末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升麻
- 独蕨箕
- 翼首草
- 轮环藤
- 白苞筋骨草
- 龙须参
- 铁苋
- 蚺蛇膏
- 石楠
- 冰
- 双肾藤
- 牛蹄甲
- 闹羊花
- 牛轭草
- 牛戳口
- 牛目椒
- 糯米泔
- 牛白藤
- 糯芋
- 牛肝
- 牛奶浆
- 牛巴嘴
- 牛扁
- 牛奶浆草
- 牛角藓
- 牛筋
- 牛西西
- 糯稻根
- 牛至
- 牛耳枫枝叶
- 野荔枝果
- 牛筋果
- 牛皮
- 小寸金黄
- 胃友果
- 牛肾
- 牛屎树
- 牛耳草
- 牛奶菜
- 牛舌草
- 糯稻根须
- 牛黄
- 牛耳散血草
- 牛马藤
- 牛耳大黄
- 牛尾泡
- 闹狗药
- 牛肋筋
- 逆阿落
- 牛羊草结
- 牛白藤根
- 钮子七
- 牛蒡根
- 牛腰子果
- 牛筋刺寄生
- 斑杖
- 胖树根
- 蒲黄滓
- 瓶蕨
- 五齿剑
- 牛眼珠
- 牛尾菜
- 牛毛草
- 牛脑
- 糯米藤
- 脓见愁根
- 牛舌癀
- 牛尾参
- 牛舌头
- 脓见愁
- 牛髓
- 糯米团
- 马鞭草
- 菩萨鱼
- 炮仗筒
- 蓬子菜
- 鸡桑叶
- 雪莲花
- 香秋海棠
- 通脉丹
- 辉葱
- 黑风散
- 黑种草子
- 半支莲
- 辽东栎壳斗
- 大叶紫薇
- 腹水草
- 粉团花根
- 关公须
- 防己
- 芙蓉菊根
- 星蕨
- 蜘蛛果
- 甲鱼头
- 土中闻
- 茎花来江藤
- 矮茎冷水花
- 饭汤子
- 粉防己
- 鼬瓣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