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角腮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牛角腮
拼音注音
Niú Jiǎo Sāi
来源
偶蹄目牛科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,以牛角内部坚硬骨心入药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。
炮制
牛角腮为杀牛时取角内坚硬的骨心,用水漂3~5天,刮去粘附的腐肉,锯成2~3厘米小段,劈开,日晒野露至无臭气为度,打碎,用铁砂炒至黄色,趁热洒少许醋既得。
功能主治
止血。主治血崩,便血,血痢,赤白带下。
用法用量
2~4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牛角腮
拼音注音
Niú Jiǎo Sāi
别名
牛角胎(《纲目》),牛角笋(《医林纂要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。由宰牛场收集。从牛角中取得后,用清水浸泡数天,刮去残肉,再洗净、晒干。
生境分布
主产江苏,其他各地亦产。
形状
呈圆锥形,微弯,中空,基部较粗,上部渐尖,长约15厘米,底部径约5厘米。外表粗糙,灰白色或灰黄色,满布骨质细孔,并有少数浅纵沟。质坚硬。横切面中空,外壁厚约6毫米,灰白色,较细致,内层有粗大髓样组织。气微腥,味淡。以干净,无头丬骨,形状粗短者为佳。
性味
苦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味苦,无毒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黄牛角腮,味苦甘,无毒。"
③《蜀本草》:"沙牛角腮,味苦,温,无毒。"
炮制
生牛角腮:牛角腮洗净后,劈成小条,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,再晒干。炒牛角鳃:先将砂子入锅炒热,再入生牛角鳃拌炒至黄色为度,取出、筛去砂子,放凉即可。
归经
①《纲目》:"厥阴,少阴血分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默阴、少阴血分,兼入手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止血,止痢。治便血,衄血,妇女崩漏,带下,赤白痢,水泻。
①《本经》:"下闭血,瘀血疼痛,女人带下血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黄牛角腮灰,能止妇人血崩不止,赤白带下,止冷痢、泻血。"
③《本草拾遗》:"烧为黑灰,末服,主亦白痢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烧焦,治肠风泻血,水泻。"
⑤《本草蒙筌》:"除吐衄。"
⑥《纲目》:"治水肿。"
⑦《医林纂要》:"长筋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散剂。
复方
①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:牛角鳃二两(烧灰),白矾二两(烧汁尽),橡实一两,木贼-两,芎藭一两。上件药,捣细罗为散。不计时候,以热酒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牛角腮散)
②治亦白带下:牛角腮(烧令烟断),附子(以盐水浸泡七度,去皮),上件等分,捣罗为末。每空心酒下二钱匕。(孙用和)
③治卒下血:黄牛角腮一具(烧赤色,出火即青碧)。上一味为细散,食前浓煮豉汁,和二钱匕,重者日三。(《近效方》)
④治鼠奶痔:牛角腮烧作灰末,空心酒服方寸匕。(《塞上方》)
⑤治痢色白,食不消者,为寒下:牛角腮烧灰。上一味捣筛,白饮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肘后方》)
⑥治蜂虿整疮:牛角腮烧灰,醋和敷之。(《肘后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狗脊黄毛
- 金珠柳
- 金缕梅
- 绞股蓝
- 牛扁
- 铺地草
- 金挖耳根
- 金沸草
- 橘饼
- 披散糖芥
- 普贤菜
- 绛梨木子
- 荚蒾子
- 菊花黄连
- 角花胡颓子
- 铺地罗伞
- 牛蒡
- 金合欢
- 铺山燕
- 棘豆根
- 江南卷柏
- 婆婆指甲菜
- 见血住
- 角翅卫矛
- 蒲蒻
- 牛马藤
- 金棒锤
- 欧泽芹
- 平地木
- 泡桐
- 绢毛木姜子
- 萍蓬草
- 牛抄藤
- 藨草
- 姜花果实
- 碱黄鹌菜
- 积雪草
- 莙荙菜
- 蓟罂粟
- 蓟罂粟子
- 蒲草根
- 尖顶地星
- 牛齿
- 偏叶白齿藓
- 屏风草
- 披针叶毛茛
- 荚囊蕨
- 铺地黍
- 尖叶子打虫药
- 金刚刺
- 金槐
- 金盏菊根
- 江西金钱草
- 焦栀子
- 爬山豆根
- 破布草
- 菊花苗
- 蒺藜苗
- 藕
- 橘红
- 结香
- 毗黎勒
- 皮哨子
- 蒟蒻薯
- 苹果叶
- 葡萄根
- 酒饼叶根
- 接骨木根
- 金牛草
- 闹狗药
- 江南桤木
- 葡萄
- 角果木
- 姬蕨
- 建兰叶
- 金剪刀
- 建兰根
- 逆阿落
- 鲇鱼
- 鸥
- 江珧壳
- 盘肠草
- 牛白藤根
- 牛羊草结
- 牛肋筋
- 钮子七
- 椒目
- 排钱草
- 朴树
- 胶质鼠尾草
- 炮姜
- 芥子
- 蕨萁
- 酒酿
- 牛蒡根
- 金堂葶苈
- 泡囊草
- 荠菜
- 建砂仁
- 桔梗芦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