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角腮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牛角腮
拼音注音
Niú Jiǎo Sāi
来源
偶蹄目牛科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,以牛角内部坚硬骨心入药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。
炮制
牛角腮为杀牛时取角内坚硬的骨心,用水漂3~5天,刮去粘附的腐肉,锯成2~3厘米小段,劈开,日晒野露至无臭气为度,打碎,用铁砂炒至黄色,趁热洒少许醋既得。
功能主治
止血。主治血崩,便血,血痢,赤白带下。
用法用量
2~4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牛角腮
拼音注音
Niú Jiǎo Sāi
别名
牛角胎(《纲目》),牛角笋(《医林纂要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。由宰牛场收集。从牛角中取得后,用清水浸泡数天,刮去残肉,再洗净、晒干。
生境分布
主产江苏,其他各地亦产。
形状
呈圆锥形,微弯,中空,基部较粗,上部渐尖,长约15厘米,底部径约5厘米。外表粗糙,灰白色或灰黄色,满布骨质细孔,并有少数浅纵沟。质坚硬。横切面中空,外壁厚约6毫米,灰白色,较细致,内层有粗大髓样组织。气微腥,味淡。以干净,无头丬骨,形状粗短者为佳。
性味
苦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味苦,无毒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黄牛角腮,味苦甘,无毒。"
③《蜀本草》:"沙牛角腮,味苦,温,无毒。"
炮制
生牛角腮:牛角腮洗净后,劈成小条,日晒夜露至无腥为度,再晒干。炒牛角鳃:先将砂子入锅炒热,再入生牛角鳃拌炒至黄色为度,取出、筛去砂子,放凉即可。
归经
①《纲目》:"厥阴,少阴血分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默阴、少阴血分,兼入手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止血,止痢。治便血,衄血,妇女崩漏,带下,赤白痢,水泻。
①《本经》:"下闭血,瘀血疼痛,女人带下血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黄牛角腮灰,能止妇人血崩不止,赤白带下,止冷痢、泻血。"
③《本草拾遗》:"烧为黑灰,末服,主亦白痢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烧焦,治肠风泻血,水泻。"
⑤《本草蒙筌》:"除吐衄。"
⑥《纲目》:"治水肿。"
⑦《医林纂要》:"长筋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散剂。
复方
①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:牛角鳃二两(烧灰),白矾二两(烧汁尽),橡实一两,木贼-两,芎藭一两。上件药,捣细罗为散。不计时候,以热酒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牛角腮散)
②治亦白带下:牛角腮(烧令烟断),附子(以盐水浸泡七度,去皮),上件等分,捣罗为末。每空心酒下二钱匕。(孙用和)
③治卒下血:黄牛角腮一具(烧赤色,出火即青碧)。上一味为细散,食前浓煮豉汁,和二钱匕,重者日三。(《近效方》)
④治鼠奶痔:牛角腮烧作灰末,空心酒服方寸匕。(《塞上方》)
⑤治痢色白,食不消者,为寒下:牛角腮烧灰。上一味捣筛,白饮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肘后方》)
⑥治蜂虿整疮:牛角腮烧灰,醋和敷之。(《肘后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九头青
- 乌骨藤
- 兴安升麻
- 野木瓜
- 蝉翼藤
- 华南实蕨
- 铧尖草
- 滑叶木通
- 山牵牛
- 乌榄叶
- 牛心果
- 金樱根
- 虎肚
- 红头小仙
- 乌豆根
- 鸡筋参
- 蘘荷子
- 金丝草
- 丁香露
- 大叶紫珠
- 蛤蟆草
- 春花胡枝子
- 壮筋草
- 节节茶
- 黄蜀葵
- 细辛
- 金环蛇
- 光枝勾儿茶
- 酸模叶橐吾
- 赤地榆
- 小叶买麻藤
- 酸不溜根
- 冬葵
- 糙叶千里光
- 山乌龟
- 梁王茶
- 莺
- 岩葱
- 三七草
- 芦荟花
- 石韦根
- 老鸦胆叶
- 青钱柳叶
- 矮脚苦蒿
- 东风螺壳
- 药鼠李实
- 黄芩子
- 金箔
- 紫萁苗
- 曲花紫堇
- 烟锅草
- 何首乌
- 卷丹
- 豹子眼睛果
- 毛药
- 黄竹参
- 铁栏杆
- 华凤仙
- 球衣藻
- 毛叶轮环藤
- 杜仲藤
- 贯众
- 尖齿耳蕨
- 薇籽
- 地锦槭
- 海虾
- 黑壳楠
- 詹糖香
- 廉姜
- 三角草
- 美脉藁本
- 多穗石柯
- 榆叶
- 皮袋香
- 白芥
- 大羽藓
- 香橼叶
- 甘遂
- 癞树叶
- 野葡萄藤
- 秤砣梨根
- 孔公孽
- 黄荆枝
- 臭冷杉
- 黄秋葵叶
- 羊蹄实
- 金钗
- 楸木皮
- 新香草
- 偷筋草
- 墙草根
- 木瓜
- 毛花槭
- 假香附
- 调经草
- 槟榔花
- 光棍草
- 野油麻
- 黄麻根
- 鮧鱼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