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贞皮
《*辞典》:女贞皮
拼音注音
Nǚ Zhēn Pí
别名
女贞树皮(《本草蒙筌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树皮。全年可采。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图经》:"浸酒,补腰膝。"
②《纲目》:"治风虚,切片,浸酒次之。"
复方
治烫伤:女贞树皮硒干研细末,茶油调敷伤处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临床应用
治疗慢性气管炎:取女贞树皮4两(干品2两)切碎,水煎3~4小时去渣,加糖,分3次服,10天为一疗程,连服二疗程。也可用虫贞枝叶6两(干品3两);或女贞树皮6两,枇杷叶1两组成复方;制法、用法、疗程均同前。据492例观察,上列3种方法的疗效无显着差别,总有效率为89.2%。其中近期控制123例(25%),显效139例(28.3%),好转177例(36.9%),单纯型的近期控制率较高,喘息型较低。疾病轻重程度不同,其近期控制率也有明显差别,以重度最低,中度次之,轻度最高。在治疗中偶有副反应出现,主要是口干、头晕、轻微腹痛、腹泻,停药后自行消失,其中有的继续服药数天后副作用反而减少或消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女贞皮
拼音注音
Nǚ Zhēn Pí
别名
女贞树皮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gustrum lucidum Ait.采收和储藏:全年或秋、冬季剥取、除去杂质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或乔木,高可达25m。树皮灰褐色。枝黄褐色、灰色或紫红色,圆柱形,疏生圆形或长圆形皮孔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1-3cm,上面具沟;叶片革质,卵形、长卵形或椭圆形至宽椭圆形,长6-17cm,宽3-8cm,先端锐尖至渐尖或钝,基部圆形,有时宽楔形或渐狭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8-20cm,宽8-25cm;花序梗长达3cm;花序基部苞片常与叶同型,小苞片披针形或线形,凋落;花无梗或近无梗;花萼无毛,长1.5-2mm,齿不明显或近截形;花冠长4-5mm,裂片长2-2.5mm,反折;花丝长1.5-3mm,花药长圆形,长1-1.5mm;花柱长1.5-2mm,柱头棒状。果肾形或近肾形,长7-10mm,径4-6mm,深蓝黑色,成熟时呈红黑色,被白粉。花期5-7月,果期7月至翌年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900m以下的疏林或密林中,亦多栽培于庭院或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及长江以南各地。
化学成分
含丁香甙(Syringin)。
药理作用
抗疟、退热作用。
性味
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强筋健骨。主腰膝酸痛;两脚无力;水火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熬膏涂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浸酒,补腰膝。2.《纲目》:治风虚,切片,浸酒饮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桂花
- 高粱乌米
- 虎尾轮根
- 乌棒子
- 盐肤木根皮
- 大草乌
- 炙甘草
- 葛上亭长
- 南蛇藤叶
- 南板蓝根
- 万寿菊花
- 乌榄叶
- 狗乳汁
- 乌梅
- 梗花雀梅藤
- 牛嗓管树
- 啄木鸟
- 牛嗓管
- 糯米泔
- 南蛇竻根
- 亮光菜
- 鬼笔
- 乌桕根皮
- 糯稻根
- 宁油麻藤
- 奶浆柴胡
- 牛白藤根
- 八节毛
- 高梁泡叶
- 乌奴龙胆
- 关白附子
- 谷芽
- 万年青根
- 昆明鸡脚黄连
- 万年青
- 穿山龙
- 南鹤虱
- 干姜
- 普陀南星
- 高山紫菀
- 葛粉
- 吉林乌头
- 岩豆
- 钮子七
- 南蛇簕
- 鬼盖
- 观音苋根
- 瓜子金
- 光叶水苏
- 乌药花
- 关东丁香
- 赶风柴
- 乌柳
- 菊花叶
- 茅苍术
- 石风丹
- 伽喃香
- 龙爪树
- 南瓜花
- 桂花露
- 南蛇竻苗
- 干旱毛蕨
- 狗心
- 葛藟叶
- 南方六道木
- 榕树
- 碱黄鹌菜
- 高山瓦韦
- 甘木通
- 葫芦巴
- 构皮麻
- 蹋菜
- 甘薯
- 红云草
- 贵州落地金钱
- 狗尾巴参
- 广藿香
- 葛仙米
- 岗柃
- 瓜螺
- 乌泡刺
- 楠木
- 广东万年青
- 桂皮紫萁
- 广布柳叶菜
- 岩酸
- 葛藟根
- 橄榄
- 桂花岩陀
- 观音苋
- 过岗龙
- 南岭黄檀
- 牛伴木
- 蜗牛壳
- 糯稻根须
- 狗泡草
- 南亚新木姜
- 卤碱
- 剑叶紫金牛
- 杂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