挪挪果
《中华本草》:挪挪果
拼音注音
Nuó Nuó Guǒ
别名
揉揉果、木关果、山李子、棠梨。
英文名
Ramontchi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风子科植物挪挪果的树皮和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lacourtia ramontchii L'Herir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成熟的种子和剥取树皮,晒干。
原形态
挪挪果 灌木。着生花果的枝条通常无刺。叶形变化较大,椭圆形、倒卵状椭圆形、长圆状椭圆形或被针状椭圆形,先端钝圆至锐尖,叶缘钝锯齿或圆锯齿;网脉交结呈不规则的网眼状。雌花花柱6-8,近于分离。果球形,表面不具纵槽,直径2-3cm,花柱宿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700m的山坡、路旁、河岸及灌木丛中或以壳斗科为主的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苦;温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健脾止泻。主风湿痹痛;消化不良;霍乱;腹泻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树皮和种子用于祛风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蜣螂
- 八月瓜
- 螃蟹甲
- 老米酒树
- 臭牡丹根
- 茄子
- 托里贝母
- 钝叶蔷薇
- 芦竹笋
- 紫楠叶
- 赤地榆
- 崖姜
- 耳叶排草
- 沼生柳叶菜
- 鮧鱼目
- 马鞍叶
- 黄花远志
- 风藤
- 鹅骨梢
- 黑藁本
- 蚍子草
- 茸毛木蓝
- 胆汁
- 粉绿益母草
- 狍茸
- 骨牌蕨
- 无距耧斗菜
- 珍珠
- 贵州远志
- 牡荆沥
- 苦丁茶
- 丝瓜蒂
- 珍珠伞
- 竹节蓼
- 熊脂
- 长瓦韦
- 长梗郁李
- 芡实根
- 华中瘤足蕨
- 挖耳草
- 鸡血藤
- 罗裙带根
- 菰
- 砖子苗
- 紫萁苗
- 青灰叶下珠
- 尿泡草
- 竹节海棠
- 泥胡菜
- 枣核
- 鸡(土从)
- 短萼蜂斗草
- 棕榈根
- 枝儿条
- 昆布
- 木香花
- 南方露珠草
- 独蕨箕
- 刺藦苓草
- 赤小豆芽
- 鸡骨香
- 黄蜀葵子
- 黑塔子叶
- 竹叶兰
- 榆拟层孔菌
- 芜菁
- 腊雪
- 雉肝
- 芙蓉叶
- 苦石莲
- 麻鱼胆
- 牛蒡茎叶
- 马绊草
- 黄连花
- 大枣
- 羊脑
- 鸢脑
- 凤眼果
- 蒲棒
- 垂盆草
- 朱砂
- 粉萆薢
- 龙眼根
- 鸭涎
- 虫牙药
- 牛蒡根
- 猪心
- 藏报春
- 驳骨草
- 宜梧叶
- 鸡娃草
- 丝绵木
- 老枪谷子
- 大黄
- 马蔺
- 鱼尾葵
- 鸡蛋花
- 山臭草
- 钝齿青荚叶
- 土香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