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风消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见风消
拼音注音
Jiàn Fēnɡ Xiāo
别名
鸡婆子、长叶见风消、小鸡条、香叶子树、炸死枫、冬不落叶
来源
樟科钓樟属植物狭叶山胡椒Lindera angustifolia Cheng,以根、茎、叶入药。秋季采收,晒干。
性味
辛、微涩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,舒筋活络,解毒消肿。用于感冒,头痛,消化不良,胃肠炎,痢疾,风湿关节痛,麻木,跌打损伤,痈肿疮毒,荨麻疹,颈淋巴结结核。
用法用量
3~5钱;外用适量,多鲜叶捣烂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见风消
拼音注音
Jiàn Fēnɡ Xiāo
别名
小鸡条、细叶见风消、正见风消、见肿消、五雷消、雷公条、雷公杆
出处
本品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云:"见风消生长沙山阜。长叶排生,极似榉柳,高仅二三尺,丛条葱茂,叶面青背白,似野胡椒而窄,俚医以为消风、败毒之药,故名。"上述形态及附图特征均与狭叶山胡椒一致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狭叶山胡椒的根或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era angustifolia Cheng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狭叶山胡椒。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8m。根直生,多分枝,灰褐色,表面有颗粒状突起,木质部白色。冬芽卵形,紫褐色,芽鳞具脊,外面芽鳞无毛,内面芽鳞背面被绢质柔毛,内面无毛。单叶互生,近革质;叶柄短;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7-14cm,宽2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下面苍白色,沿脉上被短柔毛,叶脉羽状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,花黄色,先叶开放,每一花序有小花2-7朵;花梗长3-5mm,有灰色毛;花被片6,无毛;雄花能育雄蕊9,花药2室,皆内向瓣裂;雌花有退化雄蕊9,子房卵形,无毛,花柱长约1mm,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直径约8mm,成熟时黑色,无毛或被微柔毛。花期3-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野山坡灌丛或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祛风;除湿;行气散寒;解毒消肿。主风寒感冒;头痛;风湿痹痛;四肢麻木;痢疾;肠炎;跌打损伤;疮疡肿毒;荨麻疹;淋巴结结核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根研末调敷,鲜叶捣烂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辣根草
- 米皮糠
- 猫须草
- 倒莓子
- 狗核树
- 磨盘根
- 亚婆潮
- 辣椒叶
- 地八角
- 地柏树
- 地枫皮
- 单根木
- 猕猴桃
- 地蜂子
- 冻绿叶
- 牡荆叶
- 冻绿刺
- 地膏药
- 冬里麻
- 蜀葵苗
- 猫皮毛
- 东廧子
- 辣木通
- 零余子
- 辣根菜
- 昆布
- 地膜香
- 倒挂草
- 变异鳞毛蕨
- 地锦苋
- 驴阴茎
- 毛蕨根
- 猫眼草
- 岩梭花
- 米麦麨
- 到老嫩
- 鳞花草
- 绵三七
- 绵萆薢
- 单花芥
- 倒挂牛
- 倒地铃
- 夜关门
- 毛蕊花
- 圆柏叶
- 米团花
- 骆驼毛
- 代赭石
- 美穗草
- 吊干麻
- 豆腐
- 毛蜂子
- 单刀根
- 美汉草
- 吊白叶
- 绵枣儿
- 刀豆根
- 地仙桃
- 地杨梅
- 陆英根
- 岩胡椒
- 丁香
- 地毡草
- 鬣羚骨
- 猫爪子
- 丁萝卜
- 地瓜藤
- 薏苡叶
- 猕猴梨叶
- 刀灰树
- 滇瑞香
- 地梢瓜
- 夜明砂
- 美登木
- 玫瑰茄
- 毛稔根
- 辣姜子
- 地麻黄
- 岩豆根
- 地羊鹊
- 丢了棒
- 原蚕子
- 米碎木皮
- 亚罗椿
- 玫瑰花
- 倒吊笔
- 地精草
- 毛女贞
- 毛水苏
- 冬葵子
- 骆驼肉
- 元宝槭
- 牡荆根
- 鳞叶藓
- 辣椒头
- 牡荆油
- 岩筋菜
- 咬人狗
- 倒插花
- 冬葵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