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三棱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荆三棱
拼音注音
Jīnɡ Sān Lénɡ
别名
泡三棱、三棱草
来源
为莎草科藨草属植物荆三棱Scirpus fluviatilis (Torr.)A. Gray[S. yagara Ohwi]以块茎入药。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削去须根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根状茎横走,通常单一,间或有分枝,常膨大,末端具块茎,长2~4厘米,直径1.5~3厘米,黑褐色,两头尖,质地轻泡。秆高大粗壮,高70~150厘米,锐三棱形,直立,光滑。叶互生,窄条形,长20~30厘米,宽6~10毫米,全缘,先端渐尖,基部鞘状抱茎。夏季开花,复穗状花序,多数花穗于茎顶聚成无梗伞形花丛,花序梗不等长,上具叶状苞片3~4枚;小穗长圆形,长约1厘米,颖长椭圆形,稍膜质,先端尖,芒状;雄蕊3,药线形或长圆形;雌蕊花柱长,柱头2裂。瘦果三角倒卵形,褐色。生于沼泽地水中。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新疆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台湾、广东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辛、苦,平。
归经
归肝、脾经。
功能主治
破血行气,消积止痛。用于症瘕痞块,瘀血经闭,食积胀痛。
用法用量
4.5~9g。
备注
(1)一般认为质量较黑三棱稍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荆三棱
拼音注音
Jīnɡ Sān Lénɡ
别名
京三棱、草三棱、鸡爪棱、黑三棱、石三棱
性味
(根)苦、平、无毒。
功能主治
荆三棱能破气散结,和莪茂一样,是治气胀、破积气、治症瘕(积聚结块)的名药。
1、症瘕鼓胀,用三棱根切一石,加水五石煮成三石,去渣,再煮,得汁三培。隔水明显成膏,浓如稠糖。每天早晨服一小匙,酒送下。又方:荆三棱、青皮、陈皮、木香各半两,肉豆蔻、槟榔各一两,硇砂二钱,共研为末,加糊成丸子,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姜汤送下。
2、痃癖(胁下坚块如石)。用荆三棱(炮)一两、川大黄一两,共研为末,加醋熬成膏。每日服一匙,空心服,生姜、桔皮汤送下。
3、小儿气癖。用三棱煮汁给授乳的母亲吃,也把少量给小儿吃。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,无论 热痃癖等,服此药都有效。
4、反胃恶心,药食不下。用荆三棱(炮)一两、生丁香三分,共研为末。每服一钱,开水送下。
5、乳汁不下。用荆三棱三个,加水二碗,煎成一碗,洗奶(乳房),取汁出为度。
6、浑身燎泡(状如棠梨,每泡出水)。用荆三棱、蓬莪茂各五两,共研为末。分三次服,酒调下。连续服完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披针叶兔耳风
- 皮袋香根
- 润肺草
- 三出叶委陵菜
- 三分丹
- 黄缅桂
- 黄羊油
- 三台红花
- 黄羊角
- 三叶委陵菜根
- 黄花虱麻头
- 黄茶根
- 苣荬菜花
- 渐尖叶独活
- 平贝母
- 瓶尔小草
- 枇杷花
- 枇杷木白皮
- 金毛木通
- 荠菜花
- 菩萨鱼
- 饿蚂蝗
- 鳑魮鱼
- 牛眼珠
- 朴松实
- 尖耳贯众
- 黄石脂
- 黄背草
- 黄花参
- 黄花蔷薇
- 乳香
- 黄矾
- 黄稔根
- 黄花忍冬
- 黄花母
- 三叶崖爬藤
- 黄芫花
- 肉桂叶
- 挖耳草根
- 黄花地锦苗
- 黄荆子
- 黄茅
- 青鱼枕
- 海蚯蚓
- 黄秋葵叶
- 黄花獐牙菜
- 披针骨牌蕨
- 牛髓
- 槐胶
- 金花菜
- 东廧子
- 郎伞木
- 糖橘红
- 一枝蒿
- 腰子草
- 云南荚蒾根
- 礜石
- 越橘叶
- 莨菪
- 野罂粟壳
- 营实
- 烟管蓟
- 野丹参
- 野大豆藤
- 衣鱼
- 野胡萝卜根
- 地皮风
- 玫瑰茄
- 云南小膜盖蕨
- 云南红豆蔻
- 黄皮叶
- 瑞香根
- 球衣藻
- 大薸
- 肉根还阳参
- 干冬菜
- 无花果
- 老虎耳根
- 红叶树子
- 桔梗
- 水凤仙
- 大尾摇
- 柠条籽
- 五倍子苗
- 香蓼
- 蒲州豉
- 鲨鱼心
- 黄藨根
- 百里香
- 马醉木
- 山肉桂
- 腹水草
- 盐肤子
- 芭茅果
- 老米酒树
- 焮麻
- 野灯草
- 野兔毛
- 葛谷
- 石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