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三棱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荆三棱
拼音注音
Jīnɡ Sān Lénɡ
别名
泡三棱、三棱草
来源
为莎草科藨草属植物荆三棱Scirpus fluviatilis (Torr.)A. Gray[S. yagara Ohwi]以块茎入药。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削去须根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根状茎横走,通常单一,间或有分枝,常膨大,末端具块茎,长2~4厘米,直径1.5~3厘米,黑褐色,两头尖,质地轻泡。秆高大粗壮,高70~150厘米,锐三棱形,直立,光滑。叶互生,窄条形,长20~30厘米,宽6~10毫米,全缘,先端渐尖,基部鞘状抱茎。夏季开花,复穗状花序,多数花穗于茎顶聚成无梗伞形花丛,花序梗不等长,上具叶状苞片3~4枚;小穗长圆形,长约1厘米,颖长椭圆形,稍膜质,先端尖,芒状;雄蕊3,药线形或长圆形;雌蕊花柱长,柱头2裂。瘦果三角倒卵形,褐色。生于沼泽地水中。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新疆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台湾、广东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辛、苦,平。
归经
归肝、脾经。
功能主治
破血行气,消积止痛。用于症瘕痞块,瘀血经闭,食积胀痛。
用法用量
4.5~9g。
备注
(1)一般认为质量较黑三棱稍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荆三棱
拼音注音
Jīnɡ Sān Lénɡ
别名
京三棱、草三棱、鸡爪棱、黑三棱、石三棱
性味
(根)苦、平、无毒。
功能主治
荆三棱能破气散结,和莪茂一样,是治气胀、破积气、治症瘕(积聚结块)的名药。
1、症瘕鼓胀,用三棱根切一石,加水五石煮成三石,去渣,再煮,得汁三培。隔水明显成膏,浓如稠糖。每天早晨服一小匙,酒送下。又方:荆三棱、青皮、陈皮、木香各半两,肉豆蔻、槟榔各一两,硇砂二钱,共研为末,加糊成丸子,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姜汤送下。
2、痃癖(胁下坚块如石)。用荆三棱(炮)一两、川大黄一两,共研为末,加醋熬成膏。每日服一匙,空心服,生姜、桔皮汤送下。
3、小儿气癖。用三棱煮汁给授乳的母亲吃,也把少量给小儿吃。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,无论 热痃癖等,服此药都有效。
4、反胃恶心,药食不下。用荆三棱(炮)一两、生丁香三分,共研为末。每服一钱,开水送下。
5、乳汁不下。用荆三棱三个,加水二碗,煎成一碗,洗奶(乳房),取汁出为度。
6、浑身燎泡(状如棠梨,每泡出水)。用荆三棱、蓬莪茂各五两,共研为末。分三次服,酒调下。连续服完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黄麻叶
- 白花灯笼
- 大花素馨花
- 山莴笋
- 树茭瓜
- 扇蕨
- 黄瓦韦
- 沙参
- 苣荬菜
- 胡桃枝
- 皱叶鼠李
- 华南鳞盖蕨
- 杓儿菜
- 刺人参
- 肾蕨
- 深山不出头
- 石荠苎
- 湖北麦冬
- 山红稗
- 刺柄莲座蕨
- 罂粟嫩苗
- 蒲桃
- 漏斗菜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广西莪术
- 碗蕨
- 马鞍叶
- 栗毛球
- 牛角瓜
- 龙牙楤木果
- 裂叶翼首花
- 小酒瓶花
- 云南野当归
- 黄瑞木
- 露兜竻蔃
- 大白顶草
- 湖北贝母
- 山柳
- 黄水芋
- 薯莨
- 双股箭
- 云南鸡矢藤
- 苣荬菜花
- 鲢鱼
- 黄栌
- 红牛皮菜
- 熊蕨根
- 牛耳草
- 蛇不见
- 藜芦
- 牛筋
- 鸭脚木叶
- 对叶草
- 华东木蓝
- 野苦梨根
- 冷蕨子草
- 金花茶花
- 卷边桩菇
- 椰子浆
- 酸不溜根
- 诃子核
- 紫弹树根皮
- 五指山参
- 山油麻
- 罗汉松根皮
- 苞叶木
- 驴打滚草
- 楝花
- 芜荑酱
- 匙叶黄杨
- 牛筋草
- 野芭蕉
- 雀舌豆
- 白鲜皮
- 朱兰
- 山海螺
- 沙枣花
- 落花生
- 莸
- 柳叶绣球菊
- 棉团铁线莲
- 澜江百合
- 三月泡
- 蜈蚣旗根
- 狭叶垂头菊
- 磨盘根
- 红水芋
- 黄花紫丹参
- 乌蔹莓
- 蠮螉
- 越西川木香
- 律草
- 毛桐
- 龙虾
- 马牙七
- 辽东栎皮
- 广西莲座蕨
- 勒马回
- 阳桃根
- 八目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