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角瓜
《中华本草》:牛角瓜
拼音注音
Niú Jiǎo Guā
别名
牛角瓜叶、野攀枝花、大麻风药、羊浸树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萝藦科植物牛角瓜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lotropis gigantea (L.) Dry.ex Ait.[Asclepias gigantea L.」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晒干。
原形态
直立灌木,高达3m。幼嫩部分具灰白色浓毛,全株具乳汁。叶对生;叶柄极短;叶片倒卵状长圆形,先端急尖,基部心形,长8-20cm,宽3.5-9.5cm,两面有毛,后渐脱落,侧脉每边4-6条。聚伞花序伞状,腋生或顶生;花序梗和花梗被灰白色绒毛,花梗长2-2.5cm;花萼5裂,内面基部有腺体;花冠紫蓝色,宽钟状,直径3cm,花冠裂片5,镊合状排列;副花冠5裂,肉质,生于雄蕊的背面,先端内向,基部有外卷的距;花粉块每室1个,长圆形,下垂。蓇葖果单生,膨胀,端部外弯,长7-9cm,直径达3cm,被短柔毛。种子宽卵形,先端具长约2.5cm的白绢质种毛。花、果期几乎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向阳山坡、旷野地及海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根含强心甙元:乌斯卡定(uscharitin),乌他甙元(uzarigenin),牛角瓜甙(calotropin),异牛角瓜甙(calactin)[1]。还含三萜类成分: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和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,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,φ-蒲公英甾醇(φ-taraxasterol),羽扇豆醇(lupeol)以及它们的乙酸酯(acetate)和3′-甲基丁酸酯(3′-methylbutanoate),24-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(24-methylenecycloartanol)[3]。
性味
微苦;涩;性平;有毒
功能主治
祛痰定喘咳。主咳嗽痰多;百日咳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3g;或入散剂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地上部和乳汁:外用治各种皮肤癣及疣。本种有大毒,不可内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牛角瓜
别名
哮喘树、羊浸树、断肠草
来源
萝藦科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(L.) Dry. ex Ait. f.,以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。
化学成分
根、茎、叶、树液含强心甙——牛角瓜甙(calotropin)及牛角瓜碱。
性味
淡、涩,平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祛痰定喘。主治百日咳,支气管炎,哮喘。
用法用量
鲜叶5~8钱,切碎,水煎服,或炖猪瘦肉服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备注
[b]中毒症状[/b]为呕吐、下泻,甚则会发生严重的腹痛和肠炎等。
[b]解救方法:[/b]早期可给予活性炭、鞣酸蛋白内服,和葡萄糖液注射;或用绿豆1两,甘草、银花各5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丝瓜络
- 庵 (艹闾)子
- 庵闾子
- 雀卵
- 牛耳枫枝叶
- 零余子
- 丛枝蓼
- 小鹭鸶兰
- 对叶榕
- 阿魏
- 凹朴皮
- 埃蕾
- 安胎药
- 庵 (艹闾)
- 庵摩勒
- 矮陀陀
- 艾虎脑
- 艾麻草
- 阿氏蒿
- 土燕窝
- 臭李子
- 凹头苋
- 矮卫矛
- 艾虎
- 阿里红
- 牛耳散血草
- 安龙香科科
- 矮人陀
- 高梁泡叶
- 牛舌癀
- 脓见愁
- 矮地茶
- 牛舌头
- 绣球防风
- 暗鳞鳞毛蕨
- 糯米藤
- 桉树果
- 矮脚罗伞
- 矮脚苦蒿
- 矮脚枫叶
- 矮脚南
- 阿利藤
- 阿尔泰紫菀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矮脚龙胆
- 硫黄
- 艾纳香
- 矮子常山
- 风轮菜
- 慈竹沥
- 广金钱草
- 木麻黄种子
- 刺叶楤木
- 李
- 金金棒
- 野罂粟壳
- 牛奶树子
- 罗裙带根
- 乌桕木根皮
- 峨眉石凤丹
- 李树胶
- 苦参实
- 露水草
- 金兰
- 菝葜
- 血榧
- 鹅绒藤
- 梧桐
- 子楝树叶
- 鸡脑
- 山慈姑叶
- 草果
- 四大天王
- 大花活血丹
- 血风藤
- 羊蹄叶
- 鸡脚草乌
- 桂丁
- 虾蟆脑
- 大枣
- 圆叶锦葵根
- 艾实
- 蚕豆茎
- 菰米
- 红头小仙
- 椿叶
- 洋地黄
- 念珠根黄芩
- 甘土
- 李根
- 小叶眼树莲
- 龙珠子
- 鸡矢藤
- 猪蓼子草
- 羊蹄甲
- 华千金藤
- 华东瓶蕨
- 荭草
- 山小橘
- 赤车使者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