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角瓜
《中华本草》:牛角瓜
拼音注音
Niú Jiǎo Guā
别名
牛角瓜叶、野攀枝花、大麻风药、羊浸树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萝藦科植物牛角瓜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lotropis gigantea (L.) Dry.ex Ait.[Asclepias gigantea L.」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晒干。
原形态
直立灌木,高达3m。幼嫩部分具灰白色浓毛,全株具乳汁。叶对生;叶柄极短;叶片倒卵状长圆形,先端急尖,基部心形,长8-20cm,宽3.5-9.5cm,两面有毛,后渐脱落,侧脉每边4-6条。聚伞花序伞状,腋生或顶生;花序梗和花梗被灰白色绒毛,花梗长2-2.5cm;花萼5裂,内面基部有腺体;花冠紫蓝色,宽钟状,直径3cm,花冠裂片5,镊合状排列;副花冠5裂,肉质,生于雄蕊的背面,先端内向,基部有外卷的距;花粉块每室1个,长圆形,下垂。蓇葖果单生,膨胀,端部外弯,长7-9cm,直径达3cm,被短柔毛。种子宽卵形,先端具长约2.5cm的白绢质种毛。花、果期几乎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向阳山坡、旷野地及海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根含强心甙元:乌斯卡定(uscharitin),乌他甙元(uzarigenin),牛角瓜甙(calotropin),异牛角瓜甙(calactin)[1]。还含三萜类成分: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和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,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,φ-蒲公英甾醇(φ-taraxasterol),羽扇豆醇(lupeol)以及它们的乙酸酯(acetate)和3′-甲基丁酸酯(3′-methylbutanoate),24-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(24-methylenecycloartanol)[3]。
性味
微苦;涩;性平;有毒
功能主治
祛痰定喘咳。主咳嗽痰多;百日咳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3g;或入散剂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地上部和乳汁:外用治各种皮肤癣及疣。本种有大毒,不可内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牛角瓜
别名
哮喘树、羊浸树、断肠草
来源
萝藦科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(L.) Dry. ex Ait. f.,以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。
化学成分
根、茎、叶、树液含强心甙——牛角瓜甙(calotropin)及牛角瓜碱。
性味
淡、涩,平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祛痰定喘。主治百日咳,支气管炎,哮喘。
用法用量
鲜叶5~8钱,切碎,水煎服,或炖猪瘦肉服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备注
[b]中毒症状[/b]为呕吐、下泻,甚则会发生严重的腹痛和肠炎等。
[b]解救方法:[/b]早期可给予活性炭、鞣酸蛋白内服,和葡萄糖液注射;或用绿豆1两,甘草、银花各5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娃娃拳
- 青活麻
- 昂天莲
- 芭蕉根
- 牛筋草
- 小朴松实
- 独龙
- 飞来鹤
- 矮脚苦蒿
- 苏木蓝
- 牡荆子
- 牛鼻栓
- 牛筋条
- 鸟巢菌
- 水塔花叶
- 苹果
- 光叶巴豆树
- 牛耳枫
- 金钮扣
- 香蕉根
- 锡矿
- 多蒴曲尾藓
- 廊茵
- 山芭蕉子
- 青葙花
- 湖北海棠
- 钓樟根皮
- 紫金血藤
- 小万年草
- 拟囊果芹
- 大叶醉鱼草
- 紫背天葵草
- 山白果根
- 美丽胡枝子
- 鸡公柴果
- 角翅卫矛
- 芒种花
- 红枫荷
- 牛角藓
- 团叶槲蕨
- 豆豉姜
- 牛尾独活
- 黄稔根
- 香茶菜
- 饭团藤
- 豆腐浆
- 小红蒜
- 矩圆线蕨
- 华东瓶蕨
- 青羊胆
- 长梗千里光
- 玉
- 鳆鱼
- 蕉芋
- 栓皮栎
- 全缘凤尾蕨
- 九里香
- 日照飘拂草
- 牛奶莓
- 鲫鱼胆
- 香叶子
- 夜关门
- 山木通
- 强威生草
- 骨螺
- 牡丹三七
- 定心散
- 紫麻
- 牛心果
- 柱果木榄叶
- 獭肝
- 贯众
- 胡椒
- 香蕈
- 玉竹
- 胆矾
- 风兰
- 淡豆豉
- 狗屎花
- 黑豆衣
- 黑塔子根
- 广东土南星
- 旱芹
- 水杨梅
- 牛西西叶
- 鹿草
- 广西九里香根
- 广西过路黄
- 长管蝙蝠草
- 鲸蜡
- 蜂蜜
- 蒲桃根皮
- 夹竹桃
- 豺皮樟根
- 类梧桐
- 胆汁
- 柞蚕蛹
- 槲叶
- 荚果蕨贯众
- 飞燕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