獐耳细辛
《中华本草》:獐耳细辛
拼音注音
Zhānɡ ěr Xì Xīn
别名
幼肺三七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秘茛科植物獐耳细辛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patica nobilis Schreb.var.asiatica(Nakai)Hara[Hepatica asiatica Nakai;Anemone hepatica auct.non L.;A..hepatica L.var.asiatica(Nakai)Hara]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冼兆,节碎,晒干。
原形态
獐耳细辛,多年生草本,高8-18cm。根状茎短,密生须根。基生回去3-6;叶柄长6-9cm,幼时被毛,后脱落变无毛;叶片正三角状宽卵形,长2.5-6.5cm,宽4.5-73.5cm,基部深心形,3裂至中部,裂片宽卵形,全缘,先羰微钝或钝,有时有短尖头,被疏柔秘。花裂片宽卵形,全缘,先端微钝或钝,有时有短尖头,被疏柔毛。花五角星片宽卵形,全缘,先羰微钝或钝,有时有短尖头,被疏柔毛。花葶1-6,有长柔毛;苞片3,卵形或椭圆状放形,长7-12mm,宽3-6mm,先端急尖或微钝,全缘,下面稍密被长柔毛;花两性,单生花葶顶端;萼片6-11,花瓣状,狭长圆形,长8-14mm,宽3-6mm,顶端钝,粉红色或堇色;雄蕊多数,长2-6mm,花丝狭线形,花药椭圆形,长约0.7mm;心皮多数,子房密被长柔毛,花柱短。瘦果卵球形,长约4mm,有长柔毛和短宿存花柱。花期4-5月,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m以上林荫下溪旁、林下或草坡石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茎圆柱形,长1-2cm,直径2-8mm。表面棕褐色,环节密集,状如僵蚕,节上有不定根;先端残留叶柄残基,纤维性。不定根长可达10cm,直径约0.5mm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棕黄色。气微,味苦、辛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祛风;杀虫止痒。主筋骨酸痛;癣疮
用法用量
内服:隔水蒸,3-4.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捣烂绞汁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地豆
- 千金花
- 山羊耳
- 南瓜须
- 凤尾七
- 水蕨
- 草果
- 碎骨红
- 甘遂
- 东北埃蕾
- 小血藤
- 鱼鳔
- 绿结鸡骨
- 山尖菜
- 人乳汁
- 山葛薯
- 土圞儿
- 鳖脂
- 红背酸藤
- 黄葛树
- 獭肝
- 鸡腿蘑
- 大高良姜
- 脐带
- 水百合
- 白山蓼
- 无柄卫矛
- 石楠
- 六角英
- 红毛叶马蹄香
- 地磨薯
- 千针万线草
- 雷公藤
- 牛胆参
- 榕树果
- 鸡脑
- 野棕
- 水杨木白皮
- 南蛇藤叶
- 火殃簕
- 藤仲
- 石龙刍根
- 芙蓉花
- 杜衡
- 睡菜
- 朱砂
- 喜树叶
- 止泻木皮
- 野豌豆
- 藕粉
- 红花点地梅
- 野豇豆
- 黄颔蛇骨
- 泥炭藓
- 苦竹叶
- 白芍
- 白千层
- 黄草乌
- 鼻血草
- 华中瘤足蕨
- 莿(木冬)
- 云南红豆蔻
- 大叶蛇泡簕
- 吊白叶
- 齿叶泥花草
- 杠香藤
- 蜂药
- 朱砂菌
- 向日葵茎髓
- 雁来红
- 大金发藓
- 野芫荽
- 高山瓦韦
- 朴树
- 女金芦
- 川层草
- 疏叶香根芹
- 滇南鸟足兰
- 浆水
- 向日葵花
- 篦子舒筋草
- 石豇豆
- 细叶铁线莲
- 细沙虫草
- 布荆
- 姜三七
- 毛稔
- 皮哨子
- 三分三
- 竹节树
- 山马鞭草
- 沙枣
- 大钱麻
- 大扁竹兰
- 石蔓藤
- 江南地不容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崇澍蕨
- 海螺
- 水马桑枝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