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青花
《*辞典》:荷青花
拼音注音
Hé Qīnɡ Huā
别名
刀豆三七,水菖三七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拐枣七、大叶老鼠七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罂粟科植物荷青花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30厘米,茎叶含有黄色液汁。茎直立,上部稍分枝,有散生的毛。单数羽状复叶;基生叶有长柄,小叶5~7,有短柄,广卵形至菱状卵形,长2.5~10厘米,宽1.2~4厘米,先端尖锐,基部楔形,边缘有缺刻及不整齐的锯齿;茎生叶具小叶3~5。花1~2朵腋生成稀疏的聚伞花序,花梗长4~8厘米;花两性,萼片2,绿色,狭卵形,长1.5~1.7厘米,早落;花瓣4,黄色,圆卵形,长2.5厘米;雄蕊多数;雌蕊由2心皮合成,花柱短,柱头2裂。果为蒴果,线形,长3~5厘米,宽约3毫米,内有种子多数。花期4~6月。果期6~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林下阴湿处。分布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山西、安徽、浙江、辽宁、吉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生物碱0.1%,地上部分含生物碱0.06%。生物碱为:隐品碱、别隐品碱、原阿片碱、黄连碱、小檗碱、血根碱、白屈菜红碱、白屈菜玉红碱、白凤菜黄碱、白屈菜碱、人血草碱、四氢小檗碱。
性味
《陕西中草药》:"味苦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《陕西中草药》:"祛风湿,舒筋活络,散瘀消肿,止痛止血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劳伤,跌打损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泡洒。
复方
治劳伤四肢乏力,面黄肌瘦:荷青花三至四钱,加红糖、黄酒蒸熟。每日早晚饭前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马鬃铃花
- 飞来鹤
- 荷包牡丹根
- 腐沫
- 白薯莨
- 橡实壳
- 节节花
- 红楠皮
- 天浆壳
- 海桑
- 威灵仙叶
- 蛇不见
- 淡味当药
- 高山栲
- 狐肝
- 桃子
- 地贵草根
- 黄羊肉
- 木香
- 树葫芦
- 蝼蛄
- 托盘
- 鲤鱼目
- 金银忍冬
- 桔梗
- 千金子
- 毛木树叶
- 虫牙药
- 白背叶根
- 仙人掌
- 蚬肉海棠
- 广西九里香根
- 扇叶阴地蕨
- 火炭母
- 楮皮间白汁
- 獐耳细辛
- 山地豆
- 千金花
- 山羊耳
- 南瓜须
- 凤尾七
- 水蕨
- 草果
- 碎骨红
- 甘遂
- 东北埃蕾
- 小血藤
- 鱼鳔
- 绿结鸡骨
- 山尖菜
- 人乳汁
- 山葛薯
- 土圞儿
- 鳖脂
- 红背酸藤
- 黄葛树
- 獭肝
- 鸡腿蘑
- 大高良姜
- 脐带
- 水百合
- 白山蓼
- 无柄卫矛
- 石楠
- 六角英
- 红毛叶马蹄香
- 地磨薯
- 千针万线草
- 雷公藤
- 牛胆参
- 榕树果
- 鸡脑
- 野棕
- 水杨木白皮
- 南蛇藤叶
- 火殃簕
- 藤仲
- 石龙刍根
- 芙蓉花
- 杜衡
- 睡菜
- 朱砂
- 喜树叶
- 止泻木皮
- 野豌豆
- 藕粉
- 红花点地梅
- 野豇豆
- 黄颔蛇骨
- 泥炭藓
- 苦竹叶
- 白芍
- 白千层
- 黄草乌
- 鼻血草
- 华中瘤足蕨
- 莿(木冬)
- 云南红豆蔻
- 大叶蛇泡簕
- 吊白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