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乌桕叶
《中华本草》:山乌桕叶
拼音注音
Shān Wū Jiù Yè
英文名
Leaf of Moutain Tallowtree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山乌桕Sapium discolor(Champ.ex Benth.)Muell.-Arg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pium discolor(Champ.ex Benth.)Muell.Arg.[Stillingia discolor Chmp.ex Benth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山乌桕 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达10m。小枝灰褐色,有点状皮孔。叶互生;叶柄长2-7.5cm,顶端有腺体2;叶片纸质,椭圆状卵形,长3-10cm,宽2-5cm,全缘,下面粉绿色;侧脉8-12对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4-9cm;单性,雌雄同序,无花瓣及花盘;雄花花萼杯状,先端不整齐齿状裂,雄蕊2,极少3;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,萼片3,三角形,于房卵形,3室,花柱3,基部合生。蒴果球形,黑色,直径1-1.5cm;种子近球形,长4-5mm,直径3-4mm,外被蜡层。花期4-6月,果期6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平原、丘陵、山地的疏林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片菱状卵形,长3-9cm,宽2.5-5cm,先端长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暗绿色,微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,基部有密腺1对。气微,味苦。有小毒。
化学成分
叶含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和并没食子酸(ellagic acid)。
性味
苦;温;小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;解毒;利湿。主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;湿疹;过敏性皮炎;缠腰火丹;乳痈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乌桕叶
拼音注音
Shān Wū Jiù Yè
出处
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叶,夏、秋采收。
功能主治
治毒蛇咬伤,痈肿。
复方
①治毒蛇咬伤:山乌桕叶、紫背金牛等分。共捣烂,敷患处四周。
②治青竹蛇咬伤:生山乌桕叶四两,一半生嚼服;一半捣烂,敷患处四周。
③治妇女乳痈:山乌桕叶适量,砂糖少许。共捣烂,敷患处。(选方出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多孔菌
- 昆布
- 岗松根
- 角果木叶
- 麻鱼肉
- 碎密花
- 木棉花
- 柿花
- 药用倒提壶
- 团叶槲蕨
- 老枪谷
- 筋藤
- 短蕊万寿竹
- 金果榄
- 鹤骨
- 苏铁果
- 南天竹梗
- 纤花千金藤
- 黄明胶
- 槐根
- 鸡嗉子花
- 野靛
- 披针叶卫矛
- 兰花参
- 白对节子叶
- 棕树根
- 苍蝇草
- 独脚柑
- 广东万年青
- 大黄
- 莱菔子
- 石蕊
- 疏叶当归
- 番石榴树皮
- 大散血
- 花叶竹芋
- 牛奶树
- 野洋烟根
- 樟树子
- 两指剑
- 青木香
- 水晶鱼
- 虾筏草
- 山小橘
- 昆明鸡脚黄连
- 老鸦花藤
- 棣棠花
- 蓼实
- 药芹菜根
- 慈竹沥
- 大叶胡枝子
- 甘蔗
- 大榆蘑
- 麦刺藤叶
- 壶卢秧
- 刺竹笋
- 蝉蜕
- 龟版胶
- 灵芝草
- 大金刀
- 鸭脚木皮
- 棱子芹
- 野樱桃根
- 蛤蒌
- 细叶卷柏
- 芦荟根
- 杧果树皮
- 入地金牛
- 脐带
- 偏翅唐松草根
- 破牛膝
- 青活麻
- 松毛火绒草
- 阳桃根
- 小鸦葱
- 砂仁花
- 土金耳环
- 桃枝
- 钟花草
- 榆耳
- 枣槟榔
- 肾精子
- 羖羊角
- 一枝黄花
- 石龙芮子
- 山郎木叶
- 山薄荷
- 木天蓼
- 洋蓍草
- 消毒药
- 石仙桃
- 鹿筋
- 桂子
- 使君子
- 春尖油
- 血见愁
- 三叶枫
- 刺五加
- 鹿梨根皮
- 新疆卫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