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乌桕叶
《中华本草》:山乌桕叶
拼音注音
Shān Wū Jiù Yè
英文名
Leaf of Moutain Tallowtree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山乌桕Sapium discolor(Champ.ex Benth.)Muell.-Arg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pium discolor(Champ.ex Benth.)Muell.Arg.[Stillingia discolor Chmp.ex Benth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山乌桕 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达10m。小枝灰褐色,有点状皮孔。叶互生;叶柄长2-7.5cm,顶端有腺体2;叶片纸质,椭圆状卵形,长3-10cm,宽2-5cm,全缘,下面粉绿色;侧脉8-12对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4-9cm;单性,雌雄同序,无花瓣及花盘;雄花花萼杯状,先端不整齐齿状裂,雄蕊2,极少3;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,萼片3,三角形,于房卵形,3室,花柱3,基部合生。蒴果球形,黑色,直径1-1.5cm;种子近球形,长4-5mm,直径3-4mm,外被蜡层。花期4-6月,果期6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平原、丘陵、山地的疏林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片菱状卵形,长3-9cm,宽2.5-5cm,先端长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暗绿色,微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,基部有密腺1对。气微,味苦。有小毒。
化学成分
叶含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和并没食子酸(ellagic acid)。
性味
苦;温;小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;解毒;利湿。主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;湿疹;过敏性皮炎;缠腰火丹;乳痈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乌桕叶
拼音注音
Shān Wū Jiù Yè
出处
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叶,夏、秋采收。
功能主治
治毒蛇咬伤,痈肿。
复方
①治毒蛇咬伤:山乌桕叶、紫背金牛等分。共捣烂,敷患处四周。
②治青竹蛇咬伤:生山乌桕叶四两,一半生嚼服;一半捣烂,敷患处四周。
③治妇女乳痈:山乌桕叶适量,砂糖少许。共捣烂,敷患处。(选方出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鹿仙草
- 土麦冬
- 细叶黄杨
- 椿树花
- 苏铁花
- 风化硝
- 葛藟
- 金雀马尾参
- 血桐
- 勒马回
- 串铃草
- 大叶蒟
- 水翁花
- 擘蓝
- 豉虫
- 淡秋石
- 见血清
- 茖葱
- 风藤草
- 蜥蜴
- 跌打草
- 灯台莲
- 海虾壳
- 江珧柱
- 酸水草
- 葛根
- 铁牛钻石
- 山莨菪
- 烂茶叶
- 刺茶美登木
- 草乌叶
- 香石藤果
- 狼油
- 奶浆参
- 狐四足
- 女金丹
- 杏仁
- 桉树果
- 蜂毒
- 青酒缸根
- 赛北紫堇
- 火炮草果
- 玉米油
- 酸不溜根
- 千里找根
- 中华补血草
- 透骨草
- 千打锤
- 山核桃皮
- 金丝藤
- 枫香树皮
- 深山酢浆草
- 八角香
- 新疆木通
- 羊角棉
- 橹罟子
- 胡桃仁
- 栲栗果壳
- 美舌藻
- 赛番红花
- 山鸡腿
- 黑升麻
- 广西美登木
- 北鱼黄草
- 天星藤
- 小红柳根
- 泉水
- 撒发
- 五龙皮
- 伤寒草
- 七星剑
- 金线兰
- 榕树
- 蝮蛇脂
- 碱蓬
- 白芍
- 酸猴儿
- 落霜红
- 石见穿
- 秋木瓜
- 海州常山
- 兜兰
- 方榄
- 金银花子
- 毛毡草
- 猫儿屎果
- 一把伞
- 酥
- 光叶海桐叶
- 槐胶
- 蛇婆子
- 何首乌
- 红马蹄草
- 篱天剑
- 杨梅树
- 台湾海棠
- 黄瓜子
- 白仙茅
- 汉中防己
- 光亮密网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