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乌桕叶
《中华本草》:山乌桕叶
拼音注音
Shān Wū Jiù Yè
英文名
Leaf of Moutain Tallowtree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山乌桕Sapium discolor(Champ.ex Benth.)Muell.-Arg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pium discolor(Champ.ex Benth.)Muell.Arg.[Stillingia discolor Chmp.ex Benth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山乌桕 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达10m。小枝灰褐色,有点状皮孔。叶互生;叶柄长2-7.5cm,顶端有腺体2;叶片纸质,椭圆状卵形,长3-10cm,宽2-5cm,全缘,下面粉绿色;侧脉8-12对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4-9cm;单性,雌雄同序,无花瓣及花盘;雄花花萼杯状,先端不整齐齿状裂,雄蕊2,极少3;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,萼片3,三角形,于房卵形,3室,花柱3,基部合生。蒴果球形,黑色,直径1-1.5cm;种子近球形,长4-5mm,直径3-4mm,外被蜡层。花期4-6月,果期6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平原、丘陵、山地的疏林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片菱状卵形,长3-9cm,宽2.5-5cm,先端长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暗绿色,微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,基部有密腺1对。气微,味苦。有小毒。
化学成分
叶含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和并没食子酸(ellagic acid)。
性味
苦;温;小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;解毒;利湿。主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;湿疹;过敏性皮炎;缠腰火丹;乳痈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乌桕叶
拼音注音
Shān Wū Jiù Yè
出处
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叶,夏、秋采收。
功能主治
治毒蛇咬伤,痈肿。
复方
①治毒蛇咬伤:山乌桕叶、紫背金牛等分。共捣烂,敷患处四周。
②治青竹蛇咬伤:生山乌桕叶四两,一半生嚼服;一半捣烂,敷患处四周。
③治妇女乳痈:山乌桕叶适量,砂糖少许。共捣烂,敷患处。(选方出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蜈蚣七
- 美味牛肝
- 烂泥蒿
- 白桂
- 无腺橉木
- 滇姜三七
- 戟叶瓦韦
- 毒蛆草
- 黄泡子
- 虉草
- 杏仁
- 清香桂
- 鹅观草
- 光裸星虫
- 金钱木根
- 地钱
- 红叶树子
- 大蓟
- 紫青藤
- 白芥
- 狗血
- 耳叶排草
- 卷边桩菇
- 珍珠露水草
- 二郎剑
- 大叶香薷
- 野猪蹄
- 白金古榄
- 狗牙根
- 豪猪肉
- 山漆树
- 重叶莲
- 木蝴蝶
- 灰叶南蛇藤
- 南瓜子
- 鸭儿芹果
- 胡燕卵
- 杉叶
- 风轮菜
- 虎胆
- 牛巴嘴
- 莲生桂子花
- 筋骨散
- 合欢花
- 大泡通叶
- 红花点地梅
- 金丝藤
- 水茴香
- 山茶花
- 山吴萸果
- 黄芪
- 倒挂牛
- 海萝
- 穗花杉根
- 骨把
- 缩砂蜜
- 小朴松实
- 海桐皮
- 黄瓜皮
- 树头菜
- 雀头血
- 千屈草
- 万年青
- 硬水黄连
- 林背子
- 东北鼢鼠
- 白果根
- 密叶天胡荽
- 黄荆叶
- 银边吊兰
- 骨牌蕨
- 西瓜霜
- 大串连果
- 醉针茅根
- 虾筏草
- 虎杖
- 树头菜根
- 假百合
- 头发七
- 羊外肾
- 藏红花
- 大叶凤仙花
- 野西瓜苗
- 白豆
- 青荚叶茎髓
- 苏铁果
- 香港四照花果
- 暗鳞鳞毛蕨
- 米饭花果
- 土麦冬
- 密花轮环藤
- 朴树
- 毛莲蒿
- 丽春花果实
- 刺叶苏铁
- 黄芫花
- 白杨枝
- 调羹树
- 吹火筒
- 驴断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