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乌桕叶
《中华本草》:山乌桕叶
拼音注音
Shān Wū Jiù Yè
英文名
Leaf of Moutain Tallowtree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山乌桕Sapium discolor(Champ.ex Benth.)Muell.-Arg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pium discolor(Champ.ex Benth.)Muell.Arg.[Stillingia discolor Chmp.ex Benth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山乌桕 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达10m。小枝灰褐色,有点状皮孔。叶互生;叶柄长2-7.5cm,顶端有腺体2;叶片纸质,椭圆状卵形,长3-10cm,宽2-5cm,全缘,下面粉绿色;侧脉8-12对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4-9cm;单性,雌雄同序,无花瓣及花盘;雄花花萼杯状,先端不整齐齿状裂,雄蕊2,极少3;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,萼片3,三角形,于房卵形,3室,花柱3,基部合生。蒴果球形,黑色,直径1-1.5cm;种子近球形,长4-5mm,直径3-4mm,外被蜡层。花期4-6月,果期6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平原、丘陵、山地的疏林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片菱状卵形,长3-9cm,宽2.5-5cm,先端长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暗绿色,微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,基部有密腺1对。气微,味苦。有小毒。
化学成分
叶含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和并没食子酸(ellagic acid)。
性味
苦;温;小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;解毒;利湿。主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;湿疹;过敏性皮炎;缠腰火丹;乳痈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乌桕叶
拼音注音
Shān Wū Jiù Yè
出处
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叶,夏、秋采收。
功能主治
治毒蛇咬伤,痈肿。
复方
①治毒蛇咬伤:山乌桕叶、紫背金牛等分。共捣烂,敷患处四周。
②治青竹蛇咬伤:生山乌桕叶四两,一半生嚼服;一半捣烂,敷患处四周。
③治妇女乳痈:山乌桕叶适量,砂糖少许。共捣烂,敷患处。(选方出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尾菜
- 丝瓜花
- 山慈姑
- 卷毛婆婆纳
- 四楞通
- 金丝梅
- 黄脚鸡
- 椒目
- 粳谷奴
- 合萌
- 兴安白头翁
- 岩黄连
- 鱼鳞甲
- 金刚口摆
- 碎骨仔树
- 石上藕
- 黑芝麻
- 云南小膜盖蕨
- 红葱
- 白芍
- 萼果香薷
- 芥蓝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大雪上一枝蒿
- 穿耳菝葜
- 龟肉
- 香蒲
- 毛莲蒿
- 粗黄草
- 马铃根
- 红药子
- 豹骨
- 水蔓青
- 榉树
- 牛耳岩白菜
- 母猪半夏
- 华南毛蕨
- 芋梗
- 蚌花
- 回回蒜果
- 虫笋
- 旋柄茄
- 观音苋根
- 蟹爪兰
- 蔓荆子叶
- 小鬼钗
- 禹余粮
- 岩青兰
- 无尾果
- 四方草
- 屎咕咕
- 三角咪
- 密穗砖子苗
- 剪秋罗
- 千日红
- 密花山矾
- 十大功劳根
- 书带蕨
- 蚕砂
- 山大颜
- 密纹薄芝
- 四棱筋骨草
- 四里麻
- 假地豆
- 卷毛耳草
- 假酸浆子
- 竹节草
- 九里香
- 三角叶风毛菊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四川澄茄子
- 剑花
- 孩儿草
- 山姜
- 丝点地梅
- 秤杆草
- 七叶薯
- 白鹅膏
- 伞花绢毛菊
- 糙叶树皮
- 僵蛹
- 白豆
- 楸木果
- 槟榔花
- 灰树花
- 大避债蛾
- 岩陀
- 豆角柴
- 二歧根莲花根
- 钩凝菜
- 细叶桉叶
- 三叶海棠
- 山黄瓜
- 苏木
- 梧桐
- 梵天花
- 天香炉
- 石串莲
- 穿破石
- 干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