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参
《中华本草》:双参
拼音注音
Shuānɡ Shēn
别名
山苦参、子母参、合合参、童子参、萝卜参、羊蹄参、青阳参、合包参
英文名
Root of Lagerflower Triplostegia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川续断科植物大花双参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plostegia grandifolra Gagnep.[T. delauayi Franch.ex Diels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大花双参 多年生草本,高40cm。主根红棕色,常二歧,稍肥厚,略呈纺锤形,外皮淡褐色,内面白色,干时变蓝色。基生叶无柄;叶倒披针形或窄倒卵形,长3-8cm,先端圆,基部渐狭,2-3对羽状深裂,中裂片最大,宽椭圆形,两侧裂片依次渐小,呀呈齿状,上面深绿色,下面苍白色,糙而厚,两面被长柔毛;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,向下渐小成苞片状。花成疏大顶生聚伞圆锥花序,第一、二回分枝细长,密被白色平展毛和腺毛,分枝处各有1对苞片,苞片条形,有齿或全缘;花具短梗;花萼细小,具8条助,檐部具5齿;花冠白色带粉红,细筒状漏斗形,长1-1.2cm,具8条肋,檐部具5齿;花冠白色带粉红,细筒状漏斗形,长1-1.2cm,外面被长毛,裂片5,长为花冠的1/3;雄蕊4,稍伸出;子房下位,包围于狭长圆形囊状小总苞内。果时囊苞4裂,裂片先直尖,无钩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3000m的山谷林、林缘、草坡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呈棒状,肉质,常两个双生,外皮淡褐色,内面白色,干后变蓝色。以粗壮、均匀、肉质肥厚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根含环烯醚匝甙(triplosto-side)A,甲基马钱子甙(methylloganin),马钱子甙酸(loganic acid),当药甙(sweroside),胡萝卜甙(daucosterol)[1];含三匝皂甙:大花双参扛甙(triploside)A即齐墩果酸-3-O-Βd-吡喃木糖基(1→4)-β-D-吡喃木糖基(1→4)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3)-β-D-吡喃木糖基(1→3)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2)-α-L-吡喃阿拉伯糖甙[oleanolic acid-3-O-β-D-xylopyra-nosyl(1→4)-β-D-xylopyranosyl(1→3)-β-D-xyolplyranosyl(1→4)-α-L-rhamnopyranosyl(1→3)-α-L-rhamnopyranosyl(1→2)-α-L-arabinopyransoide],大花双参皂甙B,即齐墩果酸3-O-β-D-吡喃木糖基(1→3)-β-D-吡喃木糖基(1→4)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3)-β-D-吡喃木糖基(1→3)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2)-α-L-吡喃阿拉伯糖甙[oleanolic acid-3-O-β-D-xylopyranosyl(1→3)-β-D-xylopyranosyl(1→4)-α-L-rhamnopyra-nosyl(1→3)-β-D-xyolpyransoyl(1→3)-α-L-rhamnopyranosyl(1→2)-α-L-arabinopyranoside]和大花双参皂甙C,即齐墩果酸3-O-β-D-吡喃鼠李糖基(1→3)-β-D-吡喃木糖基(1→3)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2)-α-L-吡喃阿拉伯糖甙[oleanolic acid-3-O-α-L-rhamnopyranosyl(1→3)-β-D-xylopyransoyl(1→3)-α-L-rhamnopy-ranosyl(1→2)α-L-arabinopyransoide][2]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益肾;活血调经。主肾虚腰痛;遗精;阳痿;月经不调;不孕;闭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1.《云南中草药》:调经活血,益肾。治闭经,月经不调,肾虚腰痛,遗精,阳痿,不孕症。2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补血,后血,补气。治久病体虚,慢性肝炎,月经不调,倒经,不孕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双参
拼音注音
Shuānɡ Shēn
别名
对对参、肚拉、白都拉、萝卜都拉、西南囊苞花、一支蒿[四川西昌]、土洋参[四川木里]
来源
川续断科双参(囊苞花)属植物双参Triplostegia glandulifera Wall.以根入药。秋季挖根,洗净晒干。
性味
甘、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健脾益肾,活血调经,止崩漏,解毒。用于肾虚腰痛,贫血,咳嗽,遗精,阳萎,风湿关节痛,月经不调,倒经,崩漏,带下,不孕症。外用止血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备注
(1)同属植物[b]大花双参[/b]Triplostegia grandiflora Gagnep.别名青羊参。功效类同。
(2)个别地区将双参作消炎利尿药,用来治疗急、慢性肾炎,尿路感染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双参
拼音注音
Shuānɡ Shēn
别名
萝卜参、童子参、羊蹄参、山苦参、子母参(《云南中草药》),合合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川续断科植物大花囊苞花的块根。秋季采挖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达50厘米。根棒状,肉质,粗1.5~2.5厘米,常两个孪生,外皮淡褐色,内面白色,干时变蓝色。茎圆柱形,有棱及细纵纹,具腺毛。单叶对生,卵圆形,长约5厘米,宽约2.5厘米,边缘有粗大齿裂,两面有腺毛。花小,粉红色,排成疏散的2歧聚伞花序;总苞为一个8棱的囊苞,近口部封闭将果包围;萼肢微小;花冠管漏斗状,裂片5,近相等;雄蕊4;子房下位,1室,有下垂的胚珠1颗。瘦果有4棱,藏于囊状的总苞内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荒地、草丛中或松林下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苦,平。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苦微甘,平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甘微苦,温。"
功能主治
益肾补气,活血调经。治肾虚腰痛,遗精,阳痿,月经不调,经闭。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调经活血,益肾。治闭经,月经不调,肾虚腰痛,遗精,阳痿,不孕症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补血,活血,补气。治久病体虚,慢性肝炎,月经不调,倒经,不孕症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炖肉服。
复方
治肝炎:双参一两,蒸猪肝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大颜
- 山岗稔
- 白猪母菜
- 丝棉木
- 山慈姑
- 枪花药
- 巴掌草
- 三条筋
- 三尖杉
- 伞杨
- 猫肉
- 八月瓜
- 苘麻
- 四指马鲅
- 丝茅七
- 白杨叶
- 白活麻
- 竹节人参叶
- 酪
- 枪乌贼
- 白牛膝
- 升药
- 全叶马兰
- 双花鞘花
- 四照花果
- 升麻
- 石首鱼鲞
- 四叶葎
- 水甘草
- 咖啡
- 杄木
- 白果紫草
- 石首鱼
- 假蒟叶
- 土色牛肝菌
- 狗骨柴
- 荠薴
- 白柳
- 三叶青
- 山兵豆
- 八股绳
- 白花菜根
- 斑叶兰根
- 双翎草
- 碎米柴
- 全毛悬钩子
- 双肾草
- 射罔
- 沙冬青
- 萤火
- 大黑蒿
- 白八角莲
- 球花马蓝
- 刺三甲
- 白杨树
- 千金坠
- 小麦
- 白梅
- 蕲蛇
- 三股筋
- 白果树皮
- 商陆花
- 冰糖
- 蜻蜒兰
- 塔黄
- 拔毒草
- 大青叶
- 千里找根
- 苜蓿
- 三分丹
- 玉簪花
- 芡实
- 生姜
- 八角乌
- 伤寒草
- 长尾复叶耳蕨
- 南瓜花
- 白松塔
- 白背叶
- 漆姑草
- 棣棠花
- 千年健
- 唢呐花
- 全蝎
- 屈头鸡
- 少年红
- 荠苨苗
- 槠子皮叶
- 娑罗子
- 榆耳
- 包谷火焰包
- 离根香
- 升麻草
- 洋芋
- 四孢蘑菇
- 三爪龙
- 荞麦
- 白花穿心莲
- 三角草
- 崩疮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