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股箭
《*辞典》:双股箭
拼音注音
Shuānɡ Gǔ Jiàn
别名
大一枝箭、小接骨丹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心叶兔耳风的根。秋季挖根,洗净,切片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较粗壮,密被棕色毛茸,须根多数。叶基生,同心形,长7~12厘米,宽6~10厘米,先端短突尖,基部心形,下延成翼,叶缘疏生刺齿,脉细网状,于两面凸出,无毛;叶柄长10~20厘米。花茎1~2条,高约1米,径约3毫米,细圆柱形,上端密被白色毛茸;头状花序3~5簇生花茎顶端两侧,白色;花序基部具苞叶1枚,线状倒披针形。瘦果倒披针形,棕色,被毛,冠毛羽状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丛林中。
性味
苦微辛涩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舒筋络。
复方
治风湿筋骨疼痛,跌打损伤:双股箭三至五钱,水煎服,或外包疼痛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双股箭
拼音注音
Shuānɡ Gǔ Jiàn
别名
小接骨丹、大一枝箭、毛叶威灵仙、红毛三七
英文名
Root of Cordateleaf Ainsliaea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心叶兔耳风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insliaea bonatii Beauv. [A. car-diophylla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秋后挖根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心叶兔耳风 多年生草本,高35-60cm。根茎较粗壮,密被棕色毛茸,须根多数。叶基生;叶柄长5-12cm,有翅;叶片圆形或卵状心形,长5-10cm,宽4-9cm,先端圆钝或短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胼体状细齿尖或浅齿,脉细网状。头状花序排列成长穗状,有披针形苞叶,头状花序长约1.5cm,3-6个密生子花茎上;总苞片约1cm,总苞片约5层,不等大,披针形,先端生于花茎上;总苞片约1cm,总苞片约5层,不等大,披针形,先央有凸尖;花冠粉红色,瘦果长约2mm,具柔毛;冠毛羽毛状,黄褐色。夏秋季开花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旁、山野丛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呈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通络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肢体麻木;跌打损伤;胃脘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桑皮汁
- 柏树油
- 斑竹根
- 水兰叶
- 白婆婆纳
- 柏枝节
- 柏树果
- 桑白皮
- 柏树根
- 白云瓜
- 白叶藤
- 大叶樟
- 大伸筋
- 大叶紫薇
- 白带草
- 大叶紫珠
- 大丁草
- 大叶南苏
- 波棱瓜
- 白克马叶
- 斑茅花
- 树救主
- 波罗蜜叶
- 栓皮栎
- 楤木根
- 白兰花
- 楤木花
- 桑叶汁
- 树头菜
- 松子仁
- 树韭菜
- 桑黄
- 松笔头
- 杓儿菜
- 松香
- 大刺儿菜
- 松油
- 柄果槲寄生
- 多蒴曲尾藓
- 大叶井口边草
- 松球
- 白刺花叶
- 白升麻
- 大地柏枝
- 白仙茅
- 甘肃棘豆
- 桑椹子
- 白叶刺根
- 水八角
- 白叶不翻
- 白地紫菀
- 大乌金草
- 大叶云实
- 大乌泡根
- 白扁豆
- 树茭瓜
- 大叶楠根
- 斑鸠占
- 大四块瓦
- 杯苋根
- 树扁竹
- 白头翁
- 标杆花
- 大九股牛
- 桑霜
- 大叶樱叶
- 白山苔
- 大叶矶松
- 松下兰
- 大叶排草
- 滨旋花
- 罗盖叶
- 松橄榄
- 松花粉
- 白冷草
- 柏勒儿茶
- 松叶防风花
- 瓣蕊唐松草
- 斑鸠木
- 树五加
- 断节参
- 大唇马先蒿
- 大叶凤仙花
- 白托柄菇
- 斑鸠菊
- 松木皮
- 棒棒木
- 多花筋骨草
- 大叶钓樟
- 白千层皮
- 大叶白头翁
- 大叶刺篱木叶
- 大叶蛇泡簕
- 大叶千里光
- 大叶钩藤根
- 大二郎箭
- 滨海前胡
- 多花胡枝子
- 大叶接骨藤
- 白头翁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