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股箭
《*辞典》:双股箭
拼音注音
Shuānɡ Gǔ Jiàn
别名
大一枝箭、小接骨丹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心叶兔耳风的根。秋季挖根,洗净,切片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较粗壮,密被棕色毛茸,须根多数。叶基生,同心形,长7~12厘米,宽6~10厘米,先端短突尖,基部心形,下延成翼,叶缘疏生刺齿,脉细网状,于两面凸出,无毛;叶柄长10~20厘米。花茎1~2条,高约1米,径约3毫米,细圆柱形,上端密被白色毛茸;头状花序3~5簇生花茎顶端两侧,白色;花序基部具苞叶1枚,线状倒披针形。瘦果倒披针形,棕色,被毛,冠毛羽状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丛林中。
性味
苦微辛涩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舒筋络。
复方
治风湿筋骨疼痛,跌打损伤:双股箭三至五钱,水煎服,或外包疼痛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双股箭
拼音注音
Shuānɡ Gǔ Jiàn
别名
小接骨丹、大一枝箭、毛叶威灵仙、红毛三七
英文名
Root of Cordateleaf Ainsliaea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心叶兔耳风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insliaea bonatii Beauv. [A. car-diophylla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秋后挖根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心叶兔耳风 多年生草本,高35-60cm。根茎较粗壮,密被棕色毛茸,须根多数。叶基生;叶柄长5-12cm,有翅;叶片圆形或卵状心形,长5-10cm,宽4-9cm,先端圆钝或短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胼体状细齿尖或浅齿,脉细网状。头状花序排列成长穗状,有披针形苞叶,头状花序长约1.5cm,3-6个密生子花茎上;总苞片约1cm,总苞片约5层,不等大,披针形,先端生于花茎上;总苞片约1cm,总苞片约5层,不等大,披针形,先央有凸尖;花冠粉红色,瘦果长约2mm,具柔毛;冠毛羽毛状,黄褐色。夏秋季开花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旁、山野丛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呈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通络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肢体麻木;跌打损伤;胃脘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五味子叶
- 山枇杷叶
- 山枇杷根
- 山木通根
- 山枇杷
- 山李子
- 人尿
- 山柰
- 山扁豆子
- 毛千屈菜
- 山慈姑花
- 苦白蜡
- 山杨树皮
- 山扁豆
- 山杜仲
- 山杨柳
- 山枝根
- 山柑算盘子
- 山枝仁
- 臭草
- 山木通
- 山柏
- 黄背草苗
- 透骨香
- 狗筋蔓
- 戟叶瓦韦
- 九节菖蒲
- 牛耳枫子
- 麒麟尾
- 蓝锡莎菊
- 草原老鹳草
- 斑鸠菊
- 玉带根
- 山臭草
- 铜锤玉带草
- 红背叶
- 石仙桃
- 赤茯苓
- 天牛
- 塌菜
- 小乌泡根
- 毛蒌
- 土金耳环
- 麂肉
- 土黄芩
- 苦菜根
- 还阳参
- 鸢尾
- 红毒茴
- 雪梨膏
- 鹿蹄根
- 虎掌草叶
- 头顶一颗珠
- 透茎冷水花
- 露兜竻蔃
- 常春油麻藤
- 苦茶叶
- 山白果
- 西瓜黑霜
- 大花列当
- 青杠膏
- 雪里见
- 大叶刺篱木叶
- 大叶紫薇
- 矮地茶
- 东北堇菜
- 了哥王
- 青蟹
- 过岗龙
- 雀榕叶
- 穬麦蘖
- 阔叶假参
- 雀梅藤叶
- 芭茅果
- 苦苣根
- 青海防风
- 红酸杆
- 通经草
- 翁波
- 榕树皮
- 牡荆子
- 淡味当药
- 青蒿囊虫
- 铁钉菜
- 南方红豆杉
- 萆薢
- 栀子叶
- 十三年花
- 桔梗
- 矮叶书带蕨
- 千解草
- 土马鬃
- 九节风
- 小三棵针
- 一匹草
- 青蛇藤
- 马兰
- 柯榔木
- 刺楸
- 毛瓣绿绒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