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氏假瘤蕨
《中华本草》:维氏假瘤蕨
拼音注音
Wéi Shì Jiǎ Liú Jué
别名
乌鸡骟、花狼鸡、地五爪
英文名
Veitch Phymatopsis
出处
始载于《蕨类名词及名称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维氏假瘤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ymatopsis veitchii(Bak.)H.Ito[Polypodium veitchii Bak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5-20cm。根茎细弱,横生,与叶柄基部被淡棕色、披针形鳞片,薄膜质。叶远生;叶柄长2.5-10cm,禾秆色,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,向上无毛;叶片薄纸质,三角状卵圆形,长6-10cm,宽4-7cm,基部圆形或圆楔形,羽状深裂;裂片7-11枚或更多,长圆形或卵形,长2.5-4cm,宽6-12mm,先端钝,基部以狭翅相连,边缘有细锯齿,基部一对羽片不缩短,略斜向上;叶脉明显,小脉网状。孢子囊群圆形,着生于中脉与叶缘之间,接近中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中树干或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辛;咸;涩; 温
归经
脾、肾二经
功能主治
理气除湿。主风湿痛;脚气;小儿冷气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:味辛、咸、涩、性温。有调气除湿的功能。用于风湿、脚气、小儿冷气腹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菵米
- 无缝珠
- 无风自动草
- 文鳐鱼
- 王母钗
- 茯神木
- 网眼瓦韦
- 薇籽
- 无漏子
- 网脉山龙眼
- 猕猴桃根
- 微籽
- 小狼毒
- 猬脂
- 橘根
- 蜻蜓
- 蝤蛴
- 鼠曲草
- 罗勒子
- 千里马
- 桉油
- 豪猪千
- 天韭
- 小蓑衣藤
- 漏斗瓶蕨
- 挖耳子草
- 凤眼果根
- 苍耳根
- 榆蘑
- 风兰
- 龙珠子
- 锯齿草
- 红敷地发
- 扁豆叶
- 羊角桃
- 齿瓣延胡索
- 大叶子
- 歪脖子果
- 插田泡
- 对叶榕
- 郎伞木
- 香菇
- 蛇婆
- 苦竹叶
- 荚蒾
- 七里香
- 砂仁壳
- 海松子
- 淡秋石
- 毛葡萄
- 华萝藦
- 蛮刀背
- 仙鹤草
- 新塔花
- 芭蕉叶
- 飞天蜈蚣
- 黄瓜叶
- 短茎独活
- 狗肝菜
- 和合草
- 蚯蚓
- 石韦
- 太平莓
- 蜗牛壳
- 密陀僧
- 水禾麻
- 矮地茶
- 粘鱼须
- 薄雪草
- 中华莛子藨
- 鸡枞
- 接骨木
- 狼油
- 梓白皮
- 狗肉
- 红山药
- 理肺散
- 西洋菜干
- 毛蕊花
- 点腺过路黄
- 多茎野豌豆
- 山慈姑花
- 东方荚果蕨
- 楮实
- 鸡爪槭
- 蝮蛇皮
- 挖耳草根
- 鹤肉
- 榕须
- 马蹄金
- 白草根
- 匙叶黄杨
- 王瓜子
- 蕨菜
- 菜豆树
- 刺菠
- 老君须
- 窝儿七
- 无粉报春
- 巴东岩白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