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血红
《中华本草》:刺血红
拼音注音
Cì Xuè Hónɡ
别名
七星剑、血路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花叶假杜鹃的全株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rleria lupulina Lindl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rleria lupulina Lindl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花叶假杜鹃 灌木,高约2m。茎直立,多分枝。叶对一;有短柄;吉片披针形,长4-8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均被白色柔毛;在叶柄基部有一对向下的针刺,紫红色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;具多数大苞片;萼片4,成对,外面一对较大;花黄色,花冠管状,5裂,裂片近相等;发育雄蕊2-3,退化雄蕊1-2;子房上位,2室,花柱长。蒴果卵形,中部以下有种子4颗。花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湿地、材旁或路边,也有栽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圆形,具棱,木质。叶对生,多皱缩或破碎,完整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8cm,顶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有白色柔毛;具短叶柄,叶柄基部有一对向下的针刺,呈紫红色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环烯醚萜甙类化合物:山栀甙甲酯(shanzhiside methyl ester),假杜鹃素(barlerin),乙酰基假杜鹃素(acetylbarlerin),6-O-乙酰基山栀甙甲酯(6-O-acetyl-shanzhiside methyl ester)和7-乙酰基野芝麻新甙(ipolamiido-side)。另含甜菜碱(betaine)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通经络;续筋骨;解毒消肿。主跌打肿痛;骨折;外伤出血;痈肿疮毒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0g。外用,鲜品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孕妇禁服。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"孕妇忌服。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刺血红
拼音注音
Cì Xuè Hónɡ
别名
花叶假杜鹃
来源
爵床科刺血红Barleria lupulina Lindl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辛、苦,温。
功能主治
通经活络,解毒消肿。主治毒蛇咬伤,犬咬伤,跌打损伤,痈肿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2~3钱;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敷患处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果茄
- 六大天王
- 西伯利亚青兰
- 庵闾
- 大发表
- 鹌鹑蛋
- 水泽兰
- 桃枝
- 山慈菇叶
- 石南
- 亚乎奴
- 原羚角
- 苦壶卢蔓
- 黄颔蛇头
- 夹竹桃
- 南天仙子
- 余甘子
- 岩枇杷
- 岩白菜素
- 湖北海棠
- 榅桲皮
- 岳桦
- 败酱
- 大叶蛇泡簕
- 拔毒草
- 豆列当
- 珍珠菜
- 柯蒲木
- 小花酸藤子
- 黑种草
- 心胆草
- 白线蛇
- 萍蓬草子
- 地麻黄
- 老鼠刺
- 牌楼七
- 厚朴
- 吴茱萸叶
- 白脂麻
- 绿绒蒿
- 豉虫
- 苜蓿根
- 猴樟
- 自消容
- 雷公藤
- 大透骨消
- 乌鸦胆
- 长尾复叶耳蕨
- 革叶茴芹
- 三七
- 藤本夜关门
- 黄皮叶
- 君迁子
- 长梗千里光
- 鳗鲡鱼骨
- 老枪谷
- 甜草
- 狭叶蓬莱葛
- 蚕豆
- 菊叶三七
- 滇南千里光
- 芒叶小米草
- 九节风
- 凤凰木
- 丝瓜子
- 崖松
- 晕药
- 台湾千金藤
- 地胆
- 亚婆潮
- 宜梧
- 伊贝母
- 漏斗瓶蕨
- 马肋巴
- 羊皮
- 檵花叶
- 刺葡萄
- 黄珠子草
- 油桐子
- 球花紫云英
- 水狗子
- 昙花
- 鼠李皮
- 密穗砖子苗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鸡骨菜
- 南瓜瓤
- 萍蓬草
- 鸡筋参
- 小三棵针
- 金丝藤仲
- 蓝布正
- 鱼尾葵根
- 蟒蛇草
- 芨芨草
- 扭肚藤
- 大荃麻
- 罗平蓟
- 无患树蔃
- 细叶卷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