爬藤榕
《中华本草》:爬藤榕
拼音注音
Pá Ténɡ Rónɡ
别名
长叶铁牛、小号牛奶仔、枇杷藤、抓石榕、山牛奶、风藤、小木莲、小叶风藤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爬藤榕的根、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sarmentosa Buch.-Ham.ex J.E.Smith var.impressa(Champ.exBenth.)Corner[F.im-pressa Benth.ex Benth.;F.martinii Levl.et Vant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攀援灌木,长2-10m。小枝幼时被微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托叶披针形;叶片革质,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3-9cm,宽1-3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灰白色或浅褐色,侧脉6-8对,网脉突起,成蜂窝状。隐头花序,花序托单生或成对腋生,或簇生于老枝上,球形,直径4-7mm,有短梗,近无毛;基部有苞片3;雄花、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,雄花生于近口部,花被片3-4,雄蕊2;瘿花有花被片3-4,子房不发育;雌花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,具梗,花被片3-4,子房倒卵圆形,花柱近顶生。瘦果小,表面光滑。花期5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攀援于树上、岩石上或陡坡峭壁及屋墙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和西南等地。
性味
辛;甘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行气活血;消肿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神经性头痛;小儿惊风;胃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水煎或炖肉,30-6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爬藤榕
拼音注音
Pá Ténɡ Rónɡ
别名
长叶铁牛入石、小号牛奶仔
来源
桑科爬藤榕Ficus martinii Levl. et Vant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华东、华南、西南。
性味
辛、甘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舒气血,消肿止痛。主治风湿性关节痛或神经痛,跌打损伤,消化不良,气血亏虚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,水煎或炖肉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肾经草
- 黍米
- 红毛野海棠
- 苦草
- 玉米黑霉
- 狐心
- 宽叶紫萁苗
- 马刀
- 矩圆线蕨
- 甘肃棘豆
- 火炭母
- 破布草
- 万寿菊
- 矮脚苦蒿
- 柴胡叶链荚豆
- 假菠萝
- 阳桃
- 白透骨消
- 狗爪樟
- 漏篮子
- 鹧鸪脂
- 老虎俐根皮
- 榕树果
- 皂荚叶
- 柳叶菜根
- 贵州獐牙菜
- 黄练芽
- 青箭杆草
- 肿柄菊叶
- 三白草
- 甘青铁线莲
- 长圆叶艾纳香
- 西瓜根叶
- 两色乌头
- 野木瓜
- 假苦瓜
- 虎耳还魂草
- 喜树叶
- 罗望子叶黄檀
- 声色草
- 象骨
- 紫革耳
- 串珠耳叶苔
- 上石田螺
- 鸊鷉
- 桃树根、茎、树皮
- 羊皮
- 贯众
- 出山虎
- 臭梧桐花
- 榆蘑
- 雁肪
- 羊角草
- 鲦鱼
- 赤雹
- 果上叶
- 苍耳
- 羯布罗香
- 一味药根
- 白勒
- 牛心果
- 红马蹄草
- 藤壶
- 香槁树
- 全叶马兰
- 鸡桑根
- 云南荚蒾根
- 绵枣儿
- 挖耳草根
- 百解藤
- 金毛七
- 蜡梅花
- 小泡通树
- 止咳草
- 堇宝莲叶
- 天香炉
- 海参内脏
- 香叶子
- 滇南马钱
- 罗裙带
- 莲花
- 铜苋菜
- 犀角
- 胡颓子
- 星星草
- 木姜子
- 美穗草
- 水稻清
- 支柱蓼
- 石蛇
- 地瓜
- 巴豆壳
- 青箭
- 桔梗
- 红花寄生
- 小伸筋草
- 野海椒
- 一匹草
- 马雹儿
- 黄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