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参
《中华本草》:石参
拼音注音
Shí Shēn
别名
石豇豆、岩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紫花苣苔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oxostigma griffithii (Wight) Clarke [Didymocapus griffithii Wight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紫花苣苔 半灌木。茎高20-10cm,四棱形,被短毛。叶对生,同一对叶不等大;较大的叶柄长约5cm,较小的叶柄长约5mm,被短柔毛;叶片膜质,长椭圆形或狭卵形,长4-19cm,被短柔毛;叶片膜质,长椭圆形或狭卵形,长4-19cm,宽1.8-19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偏斜,边缘小钝齿或小牙齿,上面被粗柔毛,下面疏被短柔毛,沿叶脉较密集。聚伞花序在茎上部腋生;花序梗长2-10cm,被短柔毛,有2-10花;苞片小,线状披针形;花梗长1-1.5cm;花萼5裂至基部,裂片相等,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;花黄色或淡黄色,长3-3.8cm,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,内面无毛,具紫色斑纹,上唇2裂,下唇3裂;雄蕊2对,花药成对连着;子房长圆形,无毛,柱头2。蒴果狭长形,长6-12cm。种子小,两端各具1条长约1mm的毛状附属物。花期10月,果期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50-2600m的潮湿林中树上或山坡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湿热泻痢;肺热咳喘;跌打肿痛;流行性感冒;流行性乙型脑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狼油
- 凤凰衣
- 虎头兰
- 鹅肉
- 独脚柑
- 黑石耳
- 鱼鳔
- 接骨仙桃
- 君迁子
- 大过路黄
- 禹余粮
- 灯台菜
- 大驳骨
- 小叶石楠
- 温泉
- 花叶矮沱沱
- 粗叶卷柏
- 软骨过山龙
- 碎骨红
- 紫金龙
- 水蛇
- 蝙蝠
- 山蒿
- 鱼鳞菜
- 结香
- 凤尾猪鬃草
- 毛黐头婆
- 大蝎子草
- 柳树寄生
- 酒瓶花
- 无毛南蛇藤
- 芦花
- 草龙根
- 寒莓
- 一把伞
- 蜀葵根
- 猪毛草
- 岩泽兰
- 苦竹笋
- 锦地罗
- 石楠
- 台湾千金藤
- 假菠菜
- 博落回
- 绿包藤
- 小金钱草
- 羊胎
- 山紫菀
- 白苏子油
- 篦梳剑
- 雪下红
- 枣树皮
- 肥皂核
- 野芫荽
- 白千层
- 杜仲藤
- 紫花一炷香
- 对虾壳
- 白鹤灵芝
- 竹鼠子牙
- 大黄
- 半边山
- 方解石
- 杨翠木
- 大花素馨花
- 鸊鷉
- 荷莲豆菜
- 桔梗
- 猩猩木
- 园金柑
- 亮叶冬青
- 蟾蜍肝
- 野鹅脚板
- 四川红淡叶
- 桃耳七
- 干檀香
- 钝齿铃子香
- 滇瑞香
- 落葵
- 贯众
- 丝瓜子
- 小罗伞
- 蒲桃叶
- 红背酸藤
- 海蚯蚓
- 广金钱草
- 鲫鱼脑
- 刺茶美登木
- 小豆柴
- 藤槐
- 千层楼
- 蜥蜴
- 蓝叶棵
- 睡菜
- 中华莛子藨
- 柿花
- 小红柳根
- 金雀马尾参
- 鸭脚木叶
- 华东瘤足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