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青菜
《中华本草》:石青菜
拼音注音
Shí Qīnɡ Cài
别名
脸皮、石头菜、华被萼苣苔
英文名
Herb of Chinese Chlamydoboea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地质学毛苣苔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lamydoboea sinensis (Oliv.) Stapf [Parabosea sinensis (Oliv) Burth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蛛毛苣苔 矫小半灌木,高约25cm。根状茎粗短,圆柱形,黑褐色,有极密的环纹;茎常弯曲,幼嫩部分有褐色毡毛,节间短。叶对生;吉柄长2.5-6cm;叶片长圆形、长圆状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4-16cm,宽1.5-5cm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宽楔形,略偏斜,边缘近全缘或有不明晃浅齿,上面有蛛丝状毛,很快变无毛,下面褐色毡毛。聚伞花序腋生,有长梗,花密集;苞片大,绿白色,状匙形;花冠紫色,钟状,长约1.6cm,下部稍呈囊状,5裂片近相等,圆形;雄蕊2,内藏,花药先端粘合,退化雄蕊3;药盘环状;子房线形,花柱极短。蒴果长约3cm,狭圆柱形,螺旋状扭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2200m的林下及坡石缝中或陡崖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止咳平喘;凉血止血。主痢疾;肝炎;咳嗽;哮喘;荨麻疹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0g。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,或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青菜
拼音注音
Shí Qīnɡ Cài
别名
厚脸皮、石头菜、华被萼苣苔
来源
苦苣苔科被萼苣苔属植物宽萼苣苔Chlamydoboea sinensis (Oliv.)Stapf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止咳平喘。用于黄疸型肝炎,咳嗽,支气管炎,哮喘,痢疾;外用治荨麻疹。
用法用量
2~3钱。外用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石青菜
拼音注音
Shí Qīnɡ Cài
别名
石头菜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,门听(壮名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苦苣苔科植物中华被萼苣苔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26厘米。根茎短粗,柱状,黑褐色,有极密的环纹。叶对生,紧接;叶片坚纸质,卵圆形至长圆形,长3~7厘米,宽1.5~3.5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宽楔形至斜心形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褐色,密被小茸毛,边缘有浅齿;叶柄长2.5~5.5厘米。聚伞花序腋生;基部有迟脱落的大苞片;花葶长约11厘米;花淡紫色。钟状,5裂。蒴果狭圆柱形,长约2厘米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林下及山坡石缝中。分布云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疏风清热,凉血止痢。
复方
①治痢疾,哮喘:石青菜一至三钱,煎服。
②治荨麻疹:鲜石青菜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(性味以下出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
③治外伤出血:石青菜干粉适量包敷创面。(《文山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桑椹酒
- 莨菪
- 飞燕草
- 灰贯众
- 百眼藤
- 泡囊草根
- 春不见
- 广枣
- 草本三角枫
- 石笔海胆
- 小叶眼树莲
- 青礞石
- 山牡丹
- 红帽顶
- 黄瑞木
- 鹄油
- 井口边草
- 石风车子叶
- 白茅花
- 血党
- 小牛肝菌
- 楤木根
- 黑壳楠
- 狐头
- 野升麻
- 三羽叉蕨
- 秃房茶子
- 水枇杷
- 蛇婆子
- 珠子参
- 鱼蓼
- 藏红花
- 牯岭凤仙花
- 鼻烟
- 露蜂房
- 粗腿羊肚菜
- 大叶子
- 赭石
- 老白花树皮
- 小地松
- 牛奶柴
- 光棍草
- 刺柄莲座蕨
- 禹州漏芦
- 浮小麦
- 三棱
- 伽喃香
- 紫玉盘
- 广西过路黄
- 黄独零余子
- 红小麻
- 翠云草
- 蓼实
- 化气兰
- 树地瓜
- 刺蒺藜
- 滇鸡骨常山
- 两色鳞毛蕨
- 梓树
- 珠果黄紫堇
- 羽叶丁香
- 南方红豆杉
- 水甘草
- 裂果卫矛
- 鸡公柴
- 虎胆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踏膀药
- 土贝母
- 梧桐
- 水百合
- 斑鸠占
- 海龙
- 蝙蝠葛
- 木槿子
- 竻苋菜
- 红茴香根
- 青天葵
- 竹叶兰
- 葫芦巴
- 山猫儿
- 野樱花
- 淡味当药
- 水芙蓉
- 钉头果
- 岩筋菜
- 小紫含笑
- 桑寄生
- 景天三七
- 鸽肉
- 黑花韭
- 南牡蒿
- 鼋膏
- 干岩矸
- 鲨鱼翅
- 水湿柳叶菜
- 川西小黄菊
- 狗脊
- 灰包
- 茅草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