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叶薯
《中华本草》:蛤叶薯
拼音注音
Há Yè Shǔ
别名
单边救主、三百棒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薯蓣科植物山葛薯的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tea chingii Prain et Burkill
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泥土,洗净,切片,晒干或鲜用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tea chingii Prain et Burkill
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泥土,洗净,切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山葛薯 缠绕草质藤本。根茎横生,粗壮,圆柱形,不规则分枝,表面棕黑色。茎左旋,光滑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短于叶片;茎基部叶通常为卵状心形,中部以上为长三角状心形,先端渐尖或尾状,全缘,有时边缘微波状,两面光滑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。雄花序穗状或总状,有时分枝,单生,很少2-3个生于叶腋;雄花有短梗,2-6朵簇生,很少单生,稀疏排列在花序轴上,花簇间相隔3-10mm;花被新鲜时淡黄色,长约2mm,基部连合成管,先端6裂,裂片卵圆形,短于花被管;雄蕊6,着生于花被管基部,花丝长约1.25mm,向外弯曲;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;雌花具有6枚花丝状的退化雄蕊。蒴果三棱形,每棱翅状近半月形,长1.5-2cm,宽l.0-1.5cm;种子扁圆形,每室通常2枚,着生每室中轴中部,成熟时四周有薄膜状翅。花期4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灌丛阴处或岩石石缝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。
化学成分
块茎含薯蓣皂甙元(diosgenin)0.24%。
性味
辛;微甘;平;有毒
功能主治
解毒散结;消肿止痛。主淋巴结炎;跌打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茶条槭
- 鲜黄连
- 石蕊
- 蒺藜花
- 丝线吊芙蓉
- 鹿肾
- 蝴蝶暗消
- 斑鸠占叶
- 越王余筭
- 海燕
- 水牛尾
- 橘核
- 曼陀罗叶
- 菱壳
- 乌鱼蛋
- 大叶拿身草
- 蝴蝶果
- 牛肾
- 毛稔根
- 野西瓜苗
- 豪猪肉
- 红叶甘橿
- 杜香
- 牧马豆
- 鹅臎
- 西南槐树
- 葛上亭长
- 杨栌耳
- 黄背草
- 芦笋
- 省沽油根
- 矮人陀
- 风藤草根
- 桑枝
- 兰花双叶草
- 枸橘叶
- 罗勒
- 搜山黄
- 海通
- 空桶参
- 猪肚木
- 白冷草
- 鹿葱
- 红鬼笔
- 迎春花
- 红雀珊瑚
- 蕤仁
- 葱花
- 糙苏
- 大麦泡
- 多斑紫金牛
- 香加皮
- 罗伞树
- 豪猪千
- 单面针
- 火油草
- 露蕊乌头
- 芨芨草
- 马乳
- 橄榄仁
- 毛草龙根
- 樟树叶
- 阔叶石韦
- 金铁锁
- 八月瓜
- 秘鲁香胶
- 何首乌叶
- 吊竹梅
- 砒霜
- 刺梨根
- 石黄连
- 椴树
- 四方藤
- 母猪藤根
- 文殊兰果
- 四块瓦
- 变异鳞毛蕨
- 黄寿丹
- 熊骨
- 二色补血草
- 紫玉盘
- 石楠
- 紫参
- 塔黄
- 石莽草
- 罗布麻叶
- 单花山竹子
- 蓝花棘豆
- 枇杷
- 虎肚
- 黄耆茎叶
- 狭叶蓬莱葛
- 水兰叶
- 鹰不扑
- 指天蕉
- 青胡桃果
- 东风橘
- 白藤
- 灰树花
- 苏木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