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簕钩
《中华本草》:红簕钩
拼音注音
Hónɡ Lè Gōu
英文名
root of Pearleaf Raspberry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梨叶悬钩子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bus pirifolius Smith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挖根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梨叶悬钩子 攀援灌木。枝有柔毛和扁平短钩刺。单叶,近革质;叶柄长达1cm,密生柔毛,有稀疏皮刺;托叶分离,早落,条裂,有柔毛;叶片卵形,长6-11cm,宽3.5-5.5cm,先端急尖至短渐尖,基部圆形,边缘具不整齐粗锯齿,两面脉上有毛,侧脉5-8对,在下面突起。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,密生灰黄色短柔毛;花梗长4-10mm,苞片条裂成3-4枚线状裂片,有柔毛;萼筒浅杯状,内外两面密生短柔毛,有腺点。花白色,径1-1.5cm,花瓣长3-5mm,短于萼片,雄蕊多数,花丝线形;雌蕊5-10,通常无毛。聚合果椭圆形,直径1-1.5cm,带红色,有少数小核果。花期4-7月,果期8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和湿润环境,耐寒不耐旱,忌积水。一般土壤均能种植。[br]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。于春季萌芽前或秋季末将根蘖苗挖出,分成单株,剪去枝条的2/3,春季可直接栽种,秋季挖出的苗要进行假植越冬,次年春种植。栽种时按行株距60cm×50cm开穴,每穴栽1-2株,栽后覆土、踏实、淋水。[br]田间管理 栽后1-2年中耕除草2-3次,追施人畜粪水一次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的山地较阴蔽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酸;涩;凉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肺止咳;行气解郁。主肺热咳嗽,气滞胁痛,脘腹胀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鲜品60-90g;或炖猪瘦肉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:味酸、涩、性凉。有清肺凉血、解郁的功能。用于肺热咳嗽、胸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簕钩
别名
红簕菜、梨叶悬钩子
来源
蔷薇科红簕钩Rubus pirifolicus Smith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淡、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清肺凉血,解郁。主治肺热咳血,胸闷咳嗽。
用法用量
鲜根2~3两,干者减半,炖猪瘦肉或冲白糖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叶树子
- 红叶树
- 海莲叶
- 火秧竻
- 火腿
- 核桃仁
- 槐叶苹
- 红树果
- 海南三七
- 狐四足
- 海尼豆瓣绿
- 海雹菜
- 海龟胶
- 红叶木姜子根
- 槐角
- 河口莲座蕨
- 海芋
- 海茜
- 湖北海棠根
- 灰叶根
- 红果参
- 海胆
- 海鳗卵
- 淮通
- 狐肉
- 红升丹
- 红穿破石
- 海鹞鱼胆
- 灰锤
- 核桃楸皮
- 獾肉
- 红云草
- 槲叶
- 红毛菍
- 红毛蛇
- 海月壳
- 獭肝
- 红椿
- 海鳗鳔
- 禾叶墨斛
- 红参
- 桦树皮
- 槲实仁
- 红杉皮
- 红田乌草
- 海螵蛸
- 海通
- 红敷地发
- 海康钩粉草
- 桦菌芝
- 红果楠
- 核桃青龙皮
- 核桃楸果
- 红根
- 红根草
- 海蛇
- 狐肠
- 红活麻
- 海州常山
- 红丝线
- 河豚目
- 海参
- 滑叶木通
- 禾虫
- 桦叶葡萄根皮
- 海木
- 海藻石
- 湖广草
- 红景天
- 海铁树
- 海鳗头
- 海鹞鱼
- 红厚壳
- 河乌
- 海人草
- 红牛毛刺
- 海红
- 海蓬子
- 大扁竹兰
- 水百合
- 海蝰
- 槐枝
- 红木耳
- 红毛草
- 狐头
- 红五加
- 海杧果
- 海红豆
- 海韭菜
- 火炮草果
- 旱柳
- 旱田草
- 红叶甘橿
- 红小麻
- 海南砂仁
- 红白二丸
- 红天葵
- 狐胆
- 瓠子子
- 红土子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