堆莴苣
《中华本草》:堆莴苣
拼音注音
Duī Wō Jù
别名
铁麻、江维草、山活血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堆莴苣的根及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ctuca sororia Miq.[Mycelis sororia (Miq.) Nakai;Lactuca diuersifolia Van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堆莴苣 多年生草本,高150cm。茎无毛,上部呈开展或狭窄的圆锥状分枝。叶互生;下部叶早落,叶柄有翅,大头羽状全裂或深裂,顶裂片三角状戟形或宽卵形,侧裂片通常2对;茎中上部叶不分裂,叶柄较宽,叶片三角状戟形,卵形或长椭圆形;全部叶基部一扩大成耳状、心形或时节形抱茎,边缘有短芒状齿,两面无毛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。头状花序多数,含8-12个小花,在茎顶排成开展或狭窄圆锥花序;舌状花紫蓝色。瘦果长椭圆形,黑色,几不压扁,无边缘,有比值肋14条,近无喙,但上部渐窄,冠毛短,白色,全部同形。花果期4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下或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。主疮疖肿毒;蝮蛇咬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叶钓樟
- 地膜香
- 地锦槭
- 原蚕沙
- 小扁草
- 地核桃
- 大叶藤
- 大头艾纳香
- 地刷子
- 吊竹梅
- 金银花
- 地筋
- 大伸筋
- 小果白刺
- 多花景天三七
- 地桃花
- 小果倒地铃
- 小石韦
- 多花猕猴桃根
- 小牛力
- 地涌金莲
- 地锦苋
- 小松藻
- 小花鸢尾根
- 波罗蜜叶
- 地瓜子
- 地胆
- 多刺绿绒蒿
- 地柏
- 小茴香
- 大叶子
- 小旋鸡尾
- 小石松
- 大叶鸡菊花
- 吊岩风
- 地黄
- 小漆树
- 地柑
- 大叶山桂
- 大千生
- 地盘松球
- 小花五味子根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大唇马先蒿
- 小朴松实
- 大叶南苏
- 小礼花种子
- 地柏枝
- 地梢瓜
- 大九股牛
- 多穗石柯
- 猴骨
- 地羊鹊
- 地龙
- 小火草
- 吊干麻
- 地瓜
- 多斑紫金牛
- 地菍
- 小芸木
- 小棕皮头
- 小红蒜根
- 地黄实
- 蓝树
- 制草乌
- 菊三七
- 扁豆
- 羊肚菜
- 雉
- 龟胶
- 山五味子根
- 绿南星
- 苦楝子
- 大百解薯
- 胡桃壳
- 鸭脚黄边
- 蝗虫
- 满江红
- 墨汁鬼伞
- 塘虱鱼
- 黑海参
- 羊骨
- 金锦香
- 香花刺
- 楸树
- 大头橐吾
- 碗蕨
- 帕梯
- 牛血
- 马铃根
- 牛蹄
- 黑虎耳草
- 紫荆丫
- 玫瑰露
- 独脚乌桕叶
- 芦竹
- 樟木子
- 冬虫夏草
- 蔓荆子叶
- 麝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