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头紫菀
《*辞典》:单头紫菀
拼音注音
Dān Tóu Zǐ Wǎn
别名
喉风草、百条根、牛舌草、打风草、野白菊
出处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草。夏、秋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茎直立,基部带紫红色,有纵棱,并疏生短毛。基部叶花后雕落;中部叶互生,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10~12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呈圆耳状,无柄,半抱于茎,边缘具细齿,两面具短硬毛。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的上部叶腋;总苞倒圆锥形,苞片多层,卵状椭圆形,先端圆钝,边缘略带红色;花杂性,舌状花雌性,白色或略带碧紫色;管状花两性,黄色。瘦果倒卵形,冠毛白色。花期8~10月。果期10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低山坡、丘陵疏林下、灌丛中及路边草地。分布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。
性味
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痢,止痒。
复方
①治感冒发热:单头紫菀全草五钱。水煎服。
②治痢疾:单头紫菀二两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单头紫菀
拼音注音
Dān Tóu Zǐ Wǎn
别名
喉风草、百条根、牛舌草、打风草、野白菊、一枝香
英文名
Herb of Turbinate Aster
出处
出自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turbinatus S. Moor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鲜用或扎把晒干。
原形态
陀螺紫菀 多年生草本,高60-100cm,有根茎。茎粗壮,常单生,被糙或有长粗毛,下部有较密的叶。下部叶在花期常枯落,叶片卵圆形或卵圆披针形,长4-10cm,宽3-7cm,先端尖,基部截形或圆形;渐狭成4-8cm稀12cm,宽1-3cm,有浅齿,基部有抱茎的圆形小耳,先端尖或渐尖;上部叶小,卵圆形或披针形;全部叶两面被短粗毛,下面沿脉有长糙毛;中脉在下面突起,有离基三出脉及2-3对侧脉。头状花序直径2-4cm,单生或2-3个簇生上部叶腋,花序梗长1.5-5cm,有密集而渐转变为总苞片的苞叶。总苞倒锥形,长10-12mm,径10-18mm。总苞片约5层,覆瓦状排列,常带紫红色,有缘毛;外层卵圆形,先端圆形或急尖,内层长圆状线形,先端圆形;舌状花约20余个;舌片蓝紫色,长达14mm;管状花长6.5mm,裂片长1.7mm;花柱附片长达1mm;冠毛白色,有近等长的微糙毛。瘦果倒卵状长圆形,两面有肋,被密粗毛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800m的低山山谷、溪岸工林阴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药理作用
本品水煎液体外试验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八叠球菌、宋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。
性味
味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痢。主感冒发热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无患子皮
- 狭叶垂头菊
- 叉枝藻
- 由跋
- 红陈艾
- 浮尸草
- 罗汉松
- 矮脚罗伞
- 李
- 虎睛
- 柠檬皮
- 鬼灯笼
- 华东瓶蕨
- 吊灯笼
- 地柏叶
- 木芙蓉
- 红豆七
- 小接筋草
- 细草
- 大理菊
- 咳喘木
- 六蛾戏珠
- 日中花
- 毛叶木通
- 大黄茎
- 顺地红
- 老鼠耳
- 油桐
- 金丝木通
- 止咳草
- 老牛揣
- 树五加
- 鸡脑
- 光慈姑
- 乌棒子
- 柳叶绣球菊
- 黄果茄
- 箬蒂
- 羊蹄甲
- 山慈姑
- 白刺花叶
- 维特他
- 胡桃树皮
- 狗肝菜
- 山李子
- 茶绒
- 紫云英子
- 露兜竻花
- 乌蛇胆
- 陈仓米
- 兔儿风
- 大金发藓
- 刺猬皮
- 小扁草
- 乌口树
- 红背叶
- 复羽叶栾树
- 山白果
- 白蜡花
- 柚树寄生
- 金钱草
- 桂花岩陀
- 鹌鹑蛋
- 腊雪
- 止泻木
- 金腰
- 马钱子
- 白绿叶
- 牛舌癀
- 凤眼果壳
- 金棒锤
- 睡菜根
- 刀豆根
- 地骨皮
- 屎咕咕
- 土砂仁
- 胡枝子
- 南鹤虱
- 虎尾草
- 小叶罗汉松
- 罗布麻
- 华千金藤
- 山柳
- 绵萆薢
- 回心草
- 炙红芪
- 花叶九节木
- 薤白
- 赤胫散
- 百灵草
- 风箱树花
- 角蒿
- 三叉虎根
- 荷莲豆菜
- 铁丝灵仙
- 尖耳贯众
- 寸金草
- 狗肾
- 和合草
- 常春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