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头紫菀
《*辞典》:单头紫菀
拼音注音
Dān Tóu Zǐ Wǎn
别名
喉风草、百条根、牛舌草、打风草、野白菊
出处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草。夏、秋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茎直立,基部带紫红色,有纵棱,并疏生短毛。基部叶花后雕落;中部叶互生,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10~12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呈圆耳状,无柄,半抱于茎,边缘具细齿,两面具短硬毛。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的上部叶腋;总苞倒圆锥形,苞片多层,卵状椭圆形,先端圆钝,边缘略带红色;花杂性,舌状花雌性,白色或略带碧紫色;管状花两性,黄色。瘦果倒卵形,冠毛白色。花期8~10月。果期10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低山坡、丘陵疏林下、灌丛中及路边草地。分布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。
性味
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痢,止痒。
复方
①治感冒发热:单头紫菀全草五钱。水煎服。
②治痢疾:单头紫菀二两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单头紫菀
拼音注音
Dān Tóu Zǐ Wǎn
别名
喉风草、百条根、牛舌草、打风草、野白菊、一枝香
英文名
Herb of Turbinate Aster
出处
出自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turbinatus S. Moor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鲜用或扎把晒干。
原形态
陀螺紫菀 多年生草本,高60-100cm,有根茎。茎粗壮,常单生,被糙或有长粗毛,下部有较密的叶。下部叶在花期常枯落,叶片卵圆形或卵圆披针形,长4-10cm,宽3-7cm,先端尖,基部截形或圆形;渐狭成4-8cm稀12cm,宽1-3cm,有浅齿,基部有抱茎的圆形小耳,先端尖或渐尖;上部叶小,卵圆形或披针形;全部叶两面被短粗毛,下面沿脉有长糙毛;中脉在下面突起,有离基三出脉及2-3对侧脉。头状花序直径2-4cm,单生或2-3个簇生上部叶腋,花序梗长1.5-5cm,有密集而渐转变为总苞片的苞叶。总苞倒锥形,长10-12mm,径10-18mm。总苞片约5层,覆瓦状排列,常带紫红色,有缘毛;外层卵圆形,先端圆形或急尖,内层长圆状线形,先端圆形;舌状花约20余个;舌片蓝紫色,长达14mm;管状花长6.5mm,裂片长1.7mm;花柱附片长达1mm;冠毛白色,有近等长的微糙毛。瘦果倒卵状长圆形,两面有肋,被密粗毛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800m的低山山谷、溪岸工林阴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药理作用
本品水煎液体外试验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八叠球菌、宋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。
性味
味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痢。主感冒发热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露兜簕
- 丢了棒
- 地菍果
- 甜茶
- 丛毛榕
- 狗尾巴参
- 太子参
- 茶绒
- 陈仓米
- 黄接骨丹
- 矮脚苦蒿
- 南藤
- 桧叶
- 太白艾
- 牛耳草
- 乌蛇胆
- 大叶酸藤子
- 鮧鱼鳔
- 条叶垂头菊
- 铁破锣
- 赪桐叶
- 白松塔
- 鲤鱼皮
- 东北堇菜
- 荠菜花
- 萝芒树皮
- 百合子
- 骆驼蹄瓣
- 鹈鹕毛皮
- 东北埃蕾
- 多齿蹄盖蕨
- 夏枯草露
- 车前
- 滇杠柳
- 地梭罗
- 单花山竹子
- 桑耳
- 通草
- 铁轴草
- 铁藤
- 甘肃棘豆
- 小口小金发藓
- 葛藟
- 东北蛔蒿
- 小接骨丹
- 柳叶亚菊蒿
- 绿萼梅
- 黄果茄
- 对叶油麻叶
- 百灵草
- 宽卵叶山蚂蝗
- 兰香草
- 爬山猴
- 猫胡子花
- 铧尖草
- 驴脂
- 鸡矢藤
- 环维黄杨星D
- 铁杆蒿
- 血见愁老鹳草
- 泡掌筒
- 云南双盾木
- 草蚂蚱莲
- 桂竹糖芥
- 珊瑚
- 葱白
- 郁金香
- 百药煎
- 天罗水
- 华中五味子
- 水芦荻根
- 小毒芋
- 草灵芝
- 秋木瓜
- 刚竹
- 小草乌
- 草石蚕
- 湖北海棠
- 樱桃水
- 芒叶小米草
- 白鹤灵芝
- 眼睛草
- 仙人掌
- 碎兰花根
- 白金果榄
- 血余炭
- 圆叶南蛇藤根
- 肿柄菊叶
- 石南实
- 地榆
- 土党参
- 枳茹
- 桃子
- 扶芳藤
- 龙船花茎叶
- 大叶树萝卜
- 细叶藁本
- 土草果
- 刺山茶根皮
- 天王七果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