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耳
《中华本草》:桑耳
拼音注音
Sānɡ ěr
别名
桑菌、木麦、桑上寄生、桑檽、桑上木耳、桑鸡
英文名
Jew's Ear on Mulberry tree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银耳科银耳属和木耳科木耳必可食用真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emella fuciformis Berk.;Tremella aurantia Schw.ex Fr.[T.lutescens Fr.];Auricularia auricula(L.ex Hook.)Underw.[Tremella auricula L.ex Hook.];Auricularia polytricha(Mont.)Sacc.[Hirneola polytricha Mont.];Auricularia delicata(Fr.)P.Henn.
原形态
1.银耳 子实体纯白色,胶质,半透明,宽5-10cm,由多数宽而薄的瓣片组成,新鲜时软,干后收缩。担子近球形,纵分隔,(10-13)μm×(9-10)μm。孢子无色,光滑,近球形,(6-8.5)μm×(4-7)μm。2.黄木耳 子实体脑状或瘤状,不规则皱卷,基部狭窄,从树皮缝隙间生出,宽1-3cm,高0.5-2cm。鲜橙黄色、金黄色至橙红色,胶质,干后缩小变为软骨质,但基本保持原状和原色。菌肉柔软多汁,金黄色,半透明。子实层同色,厚100-150μm,成熟时表面出现霜状的担孢子或分生孢子。担子球形,(16-25)μm×(14-20)μm。孢子球形至洋梨形,无色,直径4-5μm。3.木耳 子实体丛生,常覆瓦状叠生。耳状。叶状或近林状,边缘波状,薄,宽2-6cm,最大者可达12cm,厚2mm左右,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基部固着于基质上。初期为柔软的胶质,粘而富弹性,以后稍带软骨质,干后强烈收缩,变为黑色硬而脆的角质至近革质。背面外面呈弧形,紫褐色至暗青灰色,疏生短绒毛。绒毛基部褐色,向上渐尖,尖端几无色,(115-135)μm×(5-6)μm。里面凹入,平滑或稍有脉状皱纹,黑褐色至褐色。菌肉由有锁状联合的菌丝组成,粗约2-3.5μm。子实层生于里面,由担子、担孢子及侧丝组成。担子长60-70μm,粗约6μm,横隔明显。孢子肾形,无色,(9-15)μm×(4-7)μm;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,(11-15)μm×(4-7)μm,无色,常生于子实层表面。4.毛木耳 子实体初期杯状,渐变为耳状至叶状,胶质、韧,干后软骨质,大部平滑,基部常有皱褶,直径10-15cm,干后强烈收缩。不孕面灰褐色至红褐色,有绒毛,(500-600)μm×(4.5-6.5)μm,无色,仅基部带褐色。子实层面紫褐色至近黑色,平滑并稍有皱纹,成熟时上面有白色粉状物即孢子。孢子无色,肾形,(13-18)μm×(5-6)μm。5.皱木耳 子实体群生,胶质,干后软骨质。幼时杯状,后期盘状至叶状,(2-7)cm ×(1-4)cm,厚5-10mm,边缘平坦或波状。子实层面凹陷,厚85-100μm,有明显的皱褶并形成网格。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,平滑,疏生无色绒毛;绒毛(35-185)μm×(4.5-9)μm。孢子圆柱形,稍弯曲,无色,光滑,(10-13)μm×(5-5.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腐本上。2.生于阔叶树腐木上。3.生于栎、榆、杨、槐等阔叶树腐木上。4.生于杨、柳、桑、槐等阔叶树腐木上。5.生于阔叶树腐木上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2.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山西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3.分布于全国各地,各地还有人工栽培。4.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,各地有人工栽培。5.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;活血散结。主衄血;尿血;便血;痔血;崩漏;喉痹;症瘕积聚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4.5-9g;或入丸、散。
复方
①治留饮宿食: 桑耳二两,巴豆一两(去皮)。五升米下蒸过,和枣膏捣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丸,取利止。(《范汪方》)②治心下急痛: 桑耳烧存性,热酒服二钱。(《濒湖集简万》)③治少小鼻衄,小劳辄出: 桑耳熬焦捣末,每发时,以杏仁大塞鼻中。(《肘后方》)④治遗尿且涩: 桑耳为末,每酒下方寸巴,日三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⑤治五痔: 桑耳二两。捣细罗为散,每于食前,以粥钦调下二钱。 (《圣惠方》)⑥治崩中、带下: 桑耳烧令黑,为末,酒服方寸巴,日二服。(《千金方》)⑦治血崩: 桑耳(缎存性,研细)、香附(童便炒黑,研纲)。每用桑耳灰二分,香附末三分,泼醋汤空心调服。(《本草经疏》)⑧治咽喉痹痛: 五月收桑上木耳,白如鱼鳞者,临时捣碎,绵包弹子大,蜜汤浸含之。(《便民图纂》)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逢原》:桑耳,善祛子脏中风热,不但主漏下血病,并可以治寒热积聚,积聚去,不难成孕。《本经》专取黑者达肾,赤者走肝,补中寓泻,泻中寓补之机,具见言外矣。其黄熟陈白者,止久泄,益气。金色者,治腰次积聚,及肠风泻血,施血,五痔下血,血痹虚劳,咽喉痹痛,一切血症咸宜用之。2.《本经》:黑看主女子漏下赤自计,血病,顾瘸积聚,阴痛,阴阳寒热,无子。3.《别录》:治疗月水不调,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,益气不饥。其金色者治解钦,积聚腹痛,金疮。4.《药性论》:能治风,破观,益力。5.《日华子本草》:止肠风泻血,妇人心腹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桑耳
拼音注音
Sānɡ ěr
别名
桑菌、木麦(《别录》),桑上寄生(《证类本草》),桑檽(《唐本草》),桑蛾、桑鸡(《广菌谱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别录》:"味甘,有毒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平。"
③孟诜:"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肠风,痔血,衄血,崩漏,带下,妇人心腹痛。
①《本经》:"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,血病,症瘕积聚,阴痛,阴阳寒热,无子。"
②《别录》:"疗月水不调,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,益气不饥。其金色者治癖饮,积聚腹痛,金疮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能治风,破血,益力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止肠风泻血,妇人心腹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复方
①治留饮宿食:桑耳二两,巴豆一两(去皮)。五升米下蒸过,和枣膏捣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丸,取利止。(《范汪方》)
②治心下急痛:桑耳烧存性,热酒服二钱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③治少小鼻衄,小劳辄出:桑耳熬焦捣末,每发时,以杏仁大塞鼻中。(《肘后方》)
④治遗尿且涩:桑耳为末,每酒下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⑤治五痔:桑耳二两。捣细罗为散,每于食前,以粥饮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⑥治崩中、带下:桑耳烧令黑,为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(《千金方》)
⑦治血崩:桑耳(煅存性,研细)。香附(童便炒黑,研细)。每用桑耳灰二分,香附末三分,泼醋汤空心调服。(《本草经疏》)
⑧治咽喉痹痛:五月收桑上木耳,白如鱼鳞者,临时捣碎,绵包弹子大,蜜汤浸含之。(《便民图纂》)
各家论述
《本经逢原》:"桑耳,善祛子脏中风热,不但主漏下血病,并可以治寒热积聚,积聚去,不难成孕。《本经》专取黑者达肾,赤者走肝,补中寓泻,泻中寓补之机,具见言外矣。其黄熟陈白者,止久泄,益气。金色者,治癖饮积聚,及肠风泻血,衄血,五痔下血,血痹虚劳,咽喉痹痛,一切血症咸宜用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宽叶紫萁
- 虎肾
- 球衣藻
- 牡蒿根
- 虾蟆皮
- 还阳草根
- 大黄蜂子
- 伏龙肝
- 苦蘵根
- 七爪风
- 水百合
- 水苏
- 黄山药
- 黄开口
- 卷心菜
- 面头叶
- 黄总花草
- 花生壳
- 虾蟆肝
- 秋石
- 黑果
- 凤尾茶
- 漆子
- 番石榴
- 膜缘木香
- 楸木皮
- 蜻蜒兰
- 楸树
- 番红花
- 清香桂
- 茄子根
- 白胶香
- 水茴香
- 墨地
- 刺猬皮
- 香阿魏
- 陈冬菜卤汁
- 秋牡丹根
- 漆树根
- 漆树木心
- 七里香
- 可爱花
- 兜兰
- 木兰花
- 一枝蒿
- 女贞根
- 千只眼
- 佩兰
- 千里马
- 马柳根
- 猫须草
- 球序鹅掌柴
- 祁连山圆柏
- 黄唇鱼鳃
- 七鳃鳗
- 海燕
- 千灵丹
- 矮脚苦蒿
- 黄花香
- 心叶虎耳草
- 小花黄堇
- 粉绿藤
- 青蒿根
- 紫鸭跖草
- 白兰花
- 桑黄
- 小鱼仙草
- 蚌兰叶
- 血水草
- 鱼鳔
- 黄泥菜
- 蓖麻
- 绒白乳菇
- 石上柏
- 追骨风
- 昆布
- 黄杨木
- 虎爪
- 臭牡丹
- 石凉伞
- 胡杨
- 黄草乌
- 灰包
- 肿节风
- 天山花楸
- 金刚刺
- 胡子七
- 香樟叶
- 菊花黄连
- 卤碱
- 延胡索
- 红辣蓼
- 桃花
- 千金子霜
- 琴唇万带兰
- 铁罗汉
- 胡桃花
- 黄莲花
- 鸡翎草
- 血水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