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背草
《中华本草》:黄背草
拼音注音
Huánɡ Bèi Cǎo
别名
黄背茅、进肌草、金丝茅、山红草、屈针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Arabian Themeda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华名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黄背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emeda triandra Forsk. Var. japonica (Willd. ) Makino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黄背草,多年生草本。秆粗壮,直立,高80-110cm。叶鞘具脱落性的疣基长柔毛;叶舌长1-2mm,先端钝圆,具短纤毛;叶片狭条形,长10-40cm,宽4-5mm,仅上面基部疏被疣基长纤毛。假圆锥花序狭,长30-40cm,佛焰苞舟形,有毛或无毛,总状花序由佛焰苞中抽出,长1-2cm,有7枚小穗,基部有1枚近于轮和的雄性或中性小穗,但无芒;第1颖革质,边缘内卷,第2颖与第1颖等长或较短,边缘膜质,透明;上部3枚小穗中枚为两性,基盘有髯毛;第1小花的外稃膜质透明,内稃不存在,第2小花的外稃短,有1长芒或无芒。花、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等荒脊土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至华南、西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通经;祛风除湿。主经闭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、幼苗或根:味甘、性温。有活血调经、驱风除湿的功效。主治经闭、风湿疼痛。幼苗可治高血压病。根常用于习惯性流产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背草
别名
进肌草、黄背茅、草糖
来源
禾本科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Forsk. var. japonica (Willd.) Makino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华北、华南、西南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活血通经,祛风除湿。主治经闭,风湿疼痛。
用法用量
1~2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叉枝藻
- 罗布麻
- 广西过路黄
- 秃疮花
- 石楠
- 自来血
- 黄瓜霜
- 五味藤
- 毛葡萄叶
- 昆明鸡血藤根
- 桂子
- 蓼实
- 桂皮
- 冬瓜
- 美丽胡枝子
- 狼毒
- 南瓜七
- 厚朴花
- 旋蒴苣苔
- 桄榔面
- 大种鹅儿肠
- 罗锅底
- 硬骨凌霄
- 野兔骨
- 木本猪毛菜
- 青棉花藤
- 刺榆
- 野牡丹子
- 铅粉
- 红豆
- 柘树茎叶
- 南天仙子
- 蜜蜂房
- 白云瓜皮
- 南蛇竻根
- 芫花根
- 山茶根
- 小铜锤
- 牛乳
- 兔肝
- 石霜
- 二叶舌唇兰
- 秤钩风
- 金钱白花蛇
- 虎尾兰
- 千年不烂心
- 扁豆藤
- 大叶胡枝子
- 马铃根
- 山百部
- 奴柘刺
- 大人血七
- 麦刺藤叶
- 金缕梅
- 藤乌头
- 铁栏杆
- 黄接骨丹
- 绣球花
- 铁
- 野芭蕉
- 大毛桐子根
- 腊梅
- 鹿靥
- 菘菜子
- 横经席
- 暴马子
- 驱风通
- 昂天莲
- 葎草果穗
- 谷皮藤
- 黄栎
- 红参
- 狼尾巴花
- 草香附
- 橘叶巴戟
- 美丽兔尾草
- 野木瓜果
- 花楸
- 花点草
- 金刚散
- 莱菔子
- 红葱
- 华东瓶蕨
- 罗汉果
- 石龙芮子
- 亮叶冬青根
- 紫荆花
- 白豆蔻
- 银叶柳
- 松木皮
- 木通
- 羊耳朵叶
- 小叶买麻藤
- 四照花皮
- 山漆树
- 蓝花龙胆
- 百草霜
- 小苏苏棵花
- 白贝
- 松打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