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背草
《中华本草》:黄背草
拼音注音
Huánɡ Bèi Cǎo
别名
黄背茅、进肌草、金丝茅、山红草、屈针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Arabian Themeda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华名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黄背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emeda triandra Forsk. Var. japonica (Willd. ) Makino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黄背草,多年生草本。秆粗壮,直立,高80-110cm。叶鞘具脱落性的疣基长柔毛;叶舌长1-2mm,先端钝圆,具短纤毛;叶片狭条形,长10-40cm,宽4-5mm,仅上面基部疏被疣基长纤毛。假圆锥花序狭,长30-40cm,佛焰苞舟形,有毛或无毛,总状花序由佛焰苞中抽出,长1-2cm,有7枚小穗,基部有1枚近于轮和的雄性或中性小穗,但无芒;第1颖革质,边缘内卷,第2颖与第1颖等长或较短,边缘膜质,透明;上部3枚小穗中枚为两性,基盘有髯毛;第1小花的外稃膜质透明,内稃不存在,第2小花的外稃短,有1长芒或无芒。花、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等荒脊土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至华南、西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通经;祛风除湿。主经闭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、幼苗或根:味甘、性温。有活血调经、驱风除湿的功效。主治经闭、风湿疼痛。幼苗可治高血压病。根常用于习惯性流产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背草
别名
进肌草、黄背茅、草糖
来源
禾本科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Forsk. var. japonica (Willd.) Makino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华北、华南、西南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活血通经,祛风除湿。主治经闭,风湿疼痛。
用法用量
1~2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海螺
- 石蔓藤
- 阔叶赤车使者
- 一枝蒿
- 掌裂秋海棠
- 展枝唐松草
- 泽兰
- 柞木
- 紫茉莉
- 哉果
- 泽藓
- 莲子
- 紫椿
- 凤眼草
- 皂荚
- 猪髓
- 竹实
- 猪肺
- 竹荪
- 蝲蛄石
- 紫玉簪
- 紫绿草
- 广东升麻
- 枳椇子
- 梓白皮
- 獐骨
- 竹蜂
- 棕板
- 紫萁苗
- 红丝线
- 窄叶南蛇藤
- 中华蹄盖蕨
- 紫藤子
- 姊妹树
- 紫堇花
- 棕榈叶
- 真藓
- 紫云菜
- 栀子花
- 竹黄
- 珠儿参
- 醋林子
- 黄瓜皮
- 中华石龙尾
- 栉叶蒿
- 柞木枝
- 竹叶参
- 枳椇木汁
- 皂柳根
- 枝儿条
- 紫荆果
- 指甲兰
- 竹叶榕
- 芡实
- 竹柏根
- 竹节树
- 大四块瓦
- 紫筒草
- 浙桐皮
- 皂角刺
- 樟木子
- 紫藿香
- 朱砂藤
- 啄木鸟
- 珠儿参叶
- 知风草
- 中华补血草
- 香排草
- 皱叶子
- 杂交景天
- 竹蠹虫
- 獐牙菜
- 猪獠参
- 子楝树根
- 紫云英马蓝
- 竹叶椒根
- 泽珍珠菜
- 竹象鼻虫
- 展花乌头
- 柘树果实
- 直萼黄芩
- 中华里白
- 紫弹树枝
- 中华短肠蕨
- 紫花络石
- 珍珠风
- 指甲花叶
- 皱叶狗尾草
- 橄榄
- 紫弹树根皮
- 皱杓兰
- 粘毛鼠尾草果
- 紫芋
- 竹叶蕉
- 紫柚木
- 鼻血雷
- 苦苣
- 乳腐
- 罗汉松
- 莨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