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苣荬菜
《中华本草》:大叶苣荬菜
拼音注音
Dà Yè Jù Mǎi Cài
别名
白花大蓟、苦荬、圆再苦苣菜、败酱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续断菊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nchus asdper (L.) Hill. [Sonchus oler-aceus L.var.asper L. 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续断菊 一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根纺锤状或圆锥状。茎分枝或不分枝,无毛或上都有头状腺毛。叶互生;下部叶叶柄有翅,中上部叶无柄,基部有扩大的圆耳;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圆形,长6-15cm,宽1.5-8cm,不分裂或缺刻状半裂或羽状全裂,边缘有不等的刺状尖齿。头状花序,5-10个,在茎顶密集成伞房状;梗无毛或有腺毛;总苞钟状,长10-12mm,宽10-15mm;总苞片2-3层,暗绿色;舌状花黄色,两性,结实。瘦果,长椭圆状倒卵形,压扁,褐色或肉色,两面各有3条纵肋,肋间无细皱纹;冠毛白色,毛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田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五环三萜醇9.8%,及其乙酸酯16.1%和其长链脂肪酸酯4.6%。其中三萜醇类成分有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4%,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8%,计曼尼醇(germanicol)6%,ψ-蒲公英甾醇(ψ-taraxasterol)17%,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36%,羽扇豆醇 (lupeol)28%;三萜乙酸酯有α-香树脂酸乙酸酯(α-amyrin acetate)3%,β-香树脂醇乙酸酯(β-amyrin acetate)8%,计曼尼醇乙酸酯( germanicolacetate)5%,ψ-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ψ-taraxasterol acetate) 19%,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taraxasterol acetate)21%,羽扇豆醇乙酸酯(lupeol acetate)44%。另有报道,从干燥滇苦菜中测得含C17-35烷烃1.7%,C12-32脂肪酯17.4%,三萜乙酸酯16.1%,C22-28醇19%,甾醇11.7%。另外,还从本品中分到表-无羁萜醇乙酸酯(epi-friedelinol acetate),豆甾醇(stignasterol),芹菜素(apigenin),木犀草素(luteolin)及它们的7-葡萄糖醇酸甙。苦苣菜甙(sonchuside)D、E、F、G、H、I,及苦苣菜丁烯酮甙(sonchuionoside)A、B、C,淫羊藿甙(icariside)B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。主疮疡肿毒;小儿咳喘;肺痨咳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叶凤尾
- 大叶拿身草
- 大叶醉鱼草
- 大叶千里光
- 大叶矶松
- 大叶紫珠
- 大叶黄杨根
- 华东瓶蕨
- 大叶紫苏
- 大叶骨碎补
- 大地柏枝
- 大红袍
- 大叶樟
- 大叶藻
- 大冷水麻
- 大发表
- 大叶仙茅
- 大叶凤仙花
- 大叶狼豆柴
- 大叶金花草
- 大叶钩藤根
- 多裂委陵菜
- 大乌泡根
- 大千生
- 大叶楠根
- 大叶贯众
- 大叶骨牌草
- 大叶鸡菊花
- 大夜关门根
- 大刺儿菜
- 大发散
- 大叶桉果
- 大叶樱叶
- 大叶蛇总管
- 大四块瓦
- 多鳞鳞毛蕨
- 多齿蹄盖蕨
- 大一箭球
- 大乌金草
- 大发汗
- 大叶千斤拔根
- 大叶南苏
- 大叶排草
- 大叶酸藤子
- 大叶金花茶叶
- 大叶香薷
- 大叶马尾连
- 大一面镙
- 大叶刺篱木叶
- 大叶白花灯笼
- 大叶钩藤
- 大叶黄杨叶
- 大丁草
- 大叶山桂
- 大地棕根
- 大叶熊巴掌
- 大叶金锦香
- 大唇马先蒿
- 大叶桉叶
- 大叶蒟
- 大叶酸藤
- 僵蚕
- 海南三七
- 亚黑管菌
- 大叶风沙藤
- 赤铜屑
- 除虫菊
- 大伸筋草
- 大叶沿阶草
- 大叶白头翁
- 大叶菜
- 大叶藜
- 大叶香荠菜
- 大叶黄杨
- 大二郎箭
- 大叶地耳根
- 大叶桉
- 大叶胡枝子
- 大叶藤
- 多裂独活
- 大叶紫薇
- 栾华
- 鹿仙草
- 多花猕猴桃
- 长叶竹根七
- 长果荜茇
- 长管假茉莉
- 长距兰
- 鸱鸺
- 獭皮毛
- 琉璃草果实
- 柠檬皮
- 阔叶赤车使者
- 长柄蕗蕨
- 犁头尖
- 庐山石韦
- 长圆叶艾纳香
- 齿缘草
- 长距鸟足兰
- 柳白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