吊吊果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吊吊果
别名
山花椒、云南五味子
来源
木兰科吊吊果Schisandra henryi Clarke var. yunnanensis A. C. Smith,以果实、根、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果:酸、甘,温。
根、茎:辛,温。
功能主治
果:敛肺补肾,涩精止汗。主治咳嗽,食欲不振,自汗,盗汗,神经衰弱,肾虚腰痛。
根、茎:舒筋活血,止痛生肌。主治风湿骨痛,跌打扭伤。
用法用量
果1~3钱;根、茎3两泡酒服,每服15~20毫升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吊吊果
拼音注音
Diào Diào Guǒ
别名
吊山花椒、山花椒、白五味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味子科植物云南五味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sandra henryi Clarkevar.yun-nanensis A.C.Smith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未脱落时采摘,拣去果枝及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本质藤本。小枝扭曲,稍具纵棱,散生长圆形皮孔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约3cm;叶近革质;叶片阔卵形,长8-15cm,宽4-8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阔楔形至平截,全缘或微波状,上面绿色,无毛,散布粉白色斑晕,下面粉绿色,稍带白霜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单生于叶腋;花黄色,直径约1.5cm;花被片8-10,稀13,最外层花被长2-6mm,宽2-5mm,内层花被长4-7mm,宽3-7mm;雄蕊柱直径4-6mm,雄蕊多数,分离,3-4列;雌蕊心皮多数,近球形。聚合果序长达10cm,熟后红色。种子种皮明显有瘤状突起。花期5-6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2300m的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,直径3-6mm。表面棕褐色,皱缩,具果柄脱落痕;果皮不易剥离。种子肾形,表面有乳头状突起或细小疣状突起。气微香,味微咸而辛。[br]性状鉴别 果实横切面: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,外被角质层,有的表皮细胞问散有油细胞,油细胞直径为40-44μm;中果皮散有外韧型维管束,薄壁细胞含淀粉粒;内果皮为1列薄壁细胞。种皮表皮石细胞1列,栅状排列,长约60μm,直径24-32μm,外壁略有突起,较内壁厚,壁孔及沟孔不明显,其内石细胞长圆形、类圆形、条形,长45-100μm,宽20-40μm,壁厚薄均匀,壁孔及孔沟明显;油细胞成层,类方形,内含油滴;其内为种皮内表皮,为1列扁而稍皱缩的小细胞。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。胚细胞含糊粉粒。
性味
酸;甘;性温
功能主治
敛肺健胃;益肾强壮。主久咳;自汗;盗汗;食欲不振;肾虚腰痛;神经衰弱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倒扎龙
- 冬菇
- 单叶铁线莲
- 冬葵
- 东莨菪
- 单叶血盆草
- 倒钩刺
- 辣木通
- 倒吊笔
- 丁香蓼
- 东风橘
- 羊哀
- 茶条槭
- 倒挂草
- 丁香
- 东北延胡索
- 斑鸠木
- 倒卵叶五加
- 倒插花
- 丁萝卜
- 倒触伞
- 东菊
- 单花金丝桃
- 丁香根
- 东北卫矛
- 单花鸢尾
- 冬瓜
- 东北鼢鼠
- 绣线菊叶
- 荨麻
- 小棕包
- 血盘草
- 西南菝葜
- 血见愁老鹳草
- 细齿叶柃
- 绣球防风
- 虾须豆
- 血当归
- 虾壳钱
- 蘘荷花
- 西瓜黑霜
- 细轴荛花
- 西施舌
- 西北莸
- 血风藤
- 绣线菊
- 西南山茶
- 莪术
- 药鼠李实
- 绣线菊根
- 血叶兰
- 蠵龟血
- 血苋
- 丁榔皮
- 荨麻根
- 虾
- 西藏凤仙花
- 血榧
- 血沟丹
- 虾子草
- 虾子花
- 西红柿
- 腥藤
- 小白绵参
- 血竭
- 西南石梓
- 续断
- 绣球防风果
- 萱草嫩苗
- 西瓜霜
- 蜥蜴
- 西伯利亚蓼
- 交剪草
- 西南鹅掌柴
- 肖鸢尾根
- 血藤
- 芦子
- 西伯利亚青兰
- 蚬肉
- 缬草
- 蚬壳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行夜
- 芦子兰
- 血桐
- 肖菝葜
- 血人参
- 苋菜
- 蟹爪兰
- 西南槐树
- 小红袍
- 云南油杉
- 绣球藤
- 西南金刚藤
- 萱草根
- 丁癸草根
- 血余炭
- 血见愁
- 血党
- 血水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