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草
《中华本草》:油草
拼音注音
Yóu Cǎo
别名
油麻、 千金子。
英文名
Herb of Chinese Sprangletop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油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tochloa chinensis (L.) Nees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千金子,一年生草本,根须状,秆丛生,直立,基部膝曲或稍倾斜,着土易生根,高30-90cm,平滑无毛,具3-6节。叶鞘无毛,大都短于节间;叶舌膜质,长1-2mm,多撕裂,具小纤毛;叶片扁平或多少卷折,先端渐尖,微粗糙或下面平滑,长5-25cm,宽2-6mm。圆锥花序长10-30cm,分枝及主轴均微粗糙,前者长达9cm;小穗多带紫色,长2-4mm,含3-7小花;颖具1脉,脊上业糙,第1颖较短而狭窄,长1-1.5mm,第2颖长1.2-1.8mm;外稃先端钝,具3脉,无毛或下部被微毛,第1外稃长约1.5mm;花药长0.5mm;颖果长圆形,长约1mm。花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潮湿土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及陕西等地。
性味
淡;平;辛
功能主治
行水破血;化痰散结。主症瘕积聚;久热不退
用法用量
内服:水煎服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油草
拼音注音
Yóu Cǎo
别名
油麻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千金子的全草。夏、秋间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~90厘米。根细长须状,簇生。秆丛生,直立或基部稍倾斜,节明显,节间长,着地之节处,易再生根。叶片扁平或多少卷折,线形,长7~25厘米,宽0.3~0.6厘米,先端渐尖,全缘,稍粗糙,叶鞘无毛,叶舌长0.1~0.2厘米,膜质,多细裂成纤毛状。枝梢生圆锥花序,长10~30厘米,分枝及主轴均微粗糙,分枝长达6厘米;小穗绿白色至带紫色,长0.2~0.4厘米,具花3~7朵;颖膜质,不等长,具1脉,背脊粗糙;外稃具3脉,先端锐尖,无毛或下部具短毛;花药长约0.5毫米。颖果,椭圆形,长约0.1厘米。花、果期8~11月。
生境分布
野生于路旁、田边、溪边潮湿处。分布华东、华中、华南和四川、贵州、陕西等地。
性味
淡,平,无毒。
功能主治
行水破血,攻积聚,散痰饮。
复方
①治症瘕:油草五钱,水煎服。
②治久热不退:油草、路边荆各三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椰子
- 油桐根
- 油茶根皮
- 引水蕉
- 柚树寄生
- 柚根
- 油柑木皮
- 幼油草
- 月桂叶
- 油柑虫节
- 油鸭
- 月季花根
- 杨梅叶
- 椰子瓤
- 油渣果根
- 岩青兰
- 岩青菜
- 杨树花
- 椰子油
- 榆荚仁
- 油桐子
- 油渣果
- 油茶叶
- 岩豆藤花
- 月季花
- 油柑根
- 油茶子
- 柚花
- 龟版胶
- 椰子皮
- 萤火
- 腊雪
- 青丝线
- 樱桃水
- 茜草根
- 白僵蚕
- 羊肚菜
- 包袱七
- 鄂报春
- 野饭豆
- 羊肌藤
- 出山虎
- 羊耳朵叶
- 同形鳞毛蕨
- 丁癸草
- 白蜡树皮
- 青海马尾连
- 白犁头草
- 郁李仁
- 白芷
- 羊肚菌
- 洋草果
- 樱桃枝
- 白云瓜花
- 白叶藤
- 白花蛇舌草
- 中华短肠蕨
- 眼子菜
- 羽叶丁香
- 药绿柴
- 缘毛筋骨草
- 硬皮马勃
- 椰根
- 荔枝核
- 白鹤菌
- 百两金叶
- 土沙参
- 老鼠刺
- 黄瓜根
- 莲须
- 秋海棠茎叶
- 白首乌
- 灯蛾
- 苘麻子
- 秋石
- 刺玫果
- 曲枝假蓝
- 鞭打绣球
- 蜀五加
- 毛花洋地黄
- 稗根苗
- 苘实
- 豹皮樟
- 台湾厚壳树
- 黄花堇菜
- 荞麦
- 太子参
- 白马骨根
- 东北鼢鼠
- 柽柳
- 罗汉松
- 野漆树
- 野芝麻花
- 玉蝉花
- 蒲桃
- 药芹菜根
- 黄屈花
- 柏树根
- 短柄枹栎虫瘿
- 马柳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