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底红
《中华本草》:叶底红
拼音注音
Yè Dǐ Hónɡ
别名
调经草、叶下红、野海棠、红娘子、江南野海棠、大毛蛇、血还魂、还魂红、沙崩草、假紫苏、红背野海棠
英文名
root of Ford Metalleaf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野牡丹叶底红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yllagathis fordii (Hance) C. Chen[Bredia fordii (Hance) Diels; Otanthera fordii Hance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小灌木、半灌木或近草本,高可达1m。茎幼时四棱形,不分枝或极少分枝,茎上部与叶柄,花序,花梗及花萼均密被柔毛及长腺毛;叶对生;叶柄长2.5-5cm;叶片坚纸质,心形,椭圆状心形至卵状心形,长4.5-13.5cm,宽3-10cm,先端短渐尖或钝急尖,基部圆形至心形,边缘具细重齿牙及缘毛和短柔毛,两面被疏长柔毛和柔毛,下面通常带紫红色,基出脉7-9。伞形花序、聚伞花序或圆锥蓊序顶生;花梗长0.8-2cm;花4数,花萼种状漏斗形,管长5-7mm,裂片线状披针形至狭三角形,长4-5mm;花瓣紫色或紫红色,卵形至广卵形,先端渐尖,微偏斜,仅外面上部及边缘被微柔毛,长10-14mm,宽6-8mm;雄蕊8,等长,长1.6-1.8cm,花药披针形,通常作近90的膝曲,药隔膨大,下延,前后连成盘状;子房下位,卵形,先端具膜质冠。蒴果杯形,为宿存萼所包,宿存萼先端平截,冠以宿存萼片,披刺毛,毛基部略膨大,长6-10mm,直径8-12mm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350m的山间疏、密林下、溪边、水旁和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微苦;甘;性凉
归经
归肝;心;膀胱经
功能主治
养血调经。主血虚萎黄;月经不调;闭经;痛经;带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止血止痛、祛瘀活络、消炎通经等功能。用于月经不调、跌打损伤、通经活络、小儿疳积、水火烫伤、疮疥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床
- 白仙茅
- 蜘蛛抱蛋
- 竹柏
- 浙地黄
- 野凤仙花
- 华泽兰
- 猪毛参
- 圆叶乌桕
- 沙棘豆
- 红根草
- 铜锤玉带草
- 华东瓶蕨
- 鸡冠苗
- 绣球防风
- 红茎黄芩
- 刺玫
- 榕树皮
- 单体蕊黄芪
- 红豆
- 黄蜀葵叶
- 跳八丈
- 樟树果
- 榔榆叶
- 家麻树
- 竹砂仁
- 象皮
- 玫瑰茄
- 红川乌
- 豪猪肉
- 血苋
- 羊角藤
- 葛叶
- 铁扇子
- 黑阳参
- 大叶藜
- 锦地罗
- 粤万年青
- 茵芋
- 石蜈蚣
- 瓜馥木
- 八楞麻
- 黄菀
- 白地牛
- 冰球子
- 一把伞
- 蛇婆
- 淡菜
- 青鱼
- 臭蒿
- 大串连果
- 角翅卫矛果
- 朴树皮
- 苎麻花
- 黄花紫丹参
- 撒发
- 七里香
- 辣椒头
- 饱饭花枝叶
- 总状绿绒蒿
- 鱼尾葵叶
- 剑皮树菌
- 萼果香薷
- 野西瓜苗
- 山道年蒿
- 一品红
- 东廧子
- 山漆树
- 山楂
- 异型莎草
- 硫黄菌
- 水红花子
- 柱果木榄果
- 元宝草
- 蘘草
- 棠梨
- 地磨薯
- 鸡毛狗
- 锡叶藤
- 蟾蜍肝
- 鹿筋
- 白千层
- 大头菜子
- 蝗虫
- 大花糙苏
- 白毛草
- 牛耳岩白菜
- 沼生水马齿
- 六方藤
- 树舌
- 桑芽茶
- 蜀葵苗
- 金花茶花
- 驴肉
- 橙子皮
- 山黄皮
- 瓢瓜
- 土千年健叶
- 鹰不泊薳
- 茄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