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地黄
《中华本草》:浙地黄
拼音注音
Zhè Dì Huánɡ
别名
紫花地黄、鲜生地、蜜糖罐、野鲜地黄、天芥菜、秦氏地黄黄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天目地黄的根状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ehmannia chingii Li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天目地黄 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全析被多细胞长柔毛。根茎肉质,黄褐色。茎单出或基部分枝。基生叶呈莲座状排列,叶片椭圆形,长6-12cm,宽3-6cm,纸质,两面疏被白色柔毛,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粗锯齿,先端钝或突尖,基部楔形,逐渐收缩成长2-7cm的具翅的柄;茎生叶外形与基生叶相似,向上渐变小。花单生;花梗长1-4cm,弯曲上升,与萼同被长柔毛及腺毛;萼齿5,披针形,先端略尖,后方2枚稍长;花冠紫红色,长5-7cm,外被长柔毛,上唇裂片长卵形,先端略尖,下唇裂片长椭圆形,中间裂片较柔毛,上唇裂片长卵形,先端略尖;下唇裂片长椭圆形,中间裂片较大;雄蕊后方1对稍短,花丝基部被短腺毛,前方一对稍长,花丝无毛;花室长圆形,基部叉开成一直线;花柱先端扩大,先端尖或钝圆。蒴果卵形,长.4cm,具宿存的花萼及花柱。种子多数,卵形,具网眼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;养阴生津。主温热病高热烦躁;吐血衄血;口干;咽喉肿痛;中耳炎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2-30g。外用:适量,捣烂青;或捣汁滴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浙地黄
别名
鲜生地
来源
玄参科浙地黄Rehmannia chingii Li,以根状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浙江。
性味
甘、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,凉血。
鼻衄,热病口干。0.4~1两。
并外用治中耳炎:鲜生地捣汁滴耳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凤仙花
- 华泽兰
- 猪毛参
- 圆叶乌桕
- 沙棘豆
- 红根草
- 铜锤玉带草
- 华东瓶蕨
- 鸡冠苗
- 绣球防风
- 红茎黄芩
- 刺玫
- 榕树皮
- 单体蕊黄芪
- 红豆
- 黄蜀葵叶
- 跳八丈
- 樟树果
- 榔榆叶
- 家麻树
- 竹砂仁
- 象皮
- 玫瑰茄
- 红川乌
- 豪猪肉
- 血苋
- 羊角藤
- 葛叶
- 铁扇子
- 黑阳参
- 大叶藜
- 锦地罗
- 粤万年青
- 茵芋
- 石蜈蚣
- 瓜馥木
- 八楞麻
- 黄菀
- 白地牛
- 冰球子
- 一把伞
- 蛇婆
- 淡菜
- 青鱼
- 臭蒿
- 大串连果
- 角翅卫矛果
- 朴树皮
- 苎麻花
- 黄花紫丹参
- 撒发
- 七里香
- 辣椒头
- 饱饭花枝叶
- 总状绿绒蒿
- 鱼尾葵叶
- 剑皮树菌
- 萼果香薷
- 野西瓜苗
- 山道年蒿
- 一品红
- 东廧子
- 山漆树
- 山楂
- 异型莎草
- 硫黄菌
- 水红花子
- 柱果木榄果
- 元宝草
- 蘘草
- 棠梨
- 地磨薯
- 鸡毛狗
- 锡叶藤
- 蟾蜍肝
- 鹿筋
- 白千层
- 大头菜子
- 蝗虫
- 大花糙苏
- 白毛草
- 牛耳岩白菜
- 沼生水马齿
- 六方藤
- 树舌
- 桑芽茶
- 蜀葵苗
- 金花茶花
- 驴肉
- 橙子皮
- 山黄皮
- 瓢瓜
- 土千年健叶
- 鹰不泊薳
- 茄根
- 芒小米草
- 生瓜
- 塔黄
- 细叶铁线莲
- 浙地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