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蛇
《中华本草》:石蛇
拼音注音
Shí Shé
别名
蛇螺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蛇螺科动物覆瓦小蛇螺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rpulorbis imbricata(Dnuder)采收和储藏:退潮后于岩石上剥取,晒干。
原形态
覆瓦小蛇螺,贝壳呈管状,壳口圆形或卵圆形,径约10mm。幼虫于发生期,具螺旋形贝壳,自壳顶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盘卷,状如蛇卧,全壳大部分固着在岩石上或其他物体上,仅壳口部稍游离。壳面粗糙,具数条较粗的螺肋;粗肋间密布3-5条细肋,这些肋上都有不明显的覆瓦状鳞片。生长纹粗糙。壳表面灰黄色或褐色。壳内面褐色,有珍珠样光泽。卵产出后附于管壁上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中低潮带的岩石上。死体犹如化石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,为浙江山以南沿海的习见种类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功能主治
解毒。主痈肿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醋磨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奶浆根
- 水细辛
- 马瓞儿
- 雪药
- 齿叶泥花草
- 牛眼珠
- 兔打伞
- 鹅肠草
- 瓜子藤
- 马蹄金
- 三角风
- 鹗骨
- 小距紫堇
- 黑大豆叶
- 长叶紫珠
- 莓叶委陵菜
- 豆豉草
- 晚香玉
- 白苏子
- 雀榕叶
- 野鸡头
- 苦檀叶
- 黑芝麻
- 牛奶树子
- 牛筋
- 土田七
- 鸡麻
- 葡萄藤叶
- 猪蹄甲
- 接骨木花
- 麦麸草根
- 峨嵋耳蕨
- 光肺筋草
- 糠油
- 绒毛粉背蕨
- 气桐子
- 黑及草
- 鸭屎树
- 羌活
- 毛木树皮
- 眼子菜根
- 鸨肉
- 鹰眼睛
- 黑点草
- 蚕蛹
- 苦芥
- 鲜地黄
- 骨螺
- 青胡桃果
- 鞭叶铁线蕨
- 二叶舞鹤草
- 竹荪
- 麒麟尾
- 千斤拔
- 粗灰钉
- 小狼毒
- 花蚁虫
- 笔罗子
- 马铃根
- 鹰不泊
- 望江青
- 阔叶垂头菊
- 豹骨
- 肉苁蓉
- 青龙藤
- 鬼臼叶
- 茴香虫
- 钓樟根皮
- 紫楠
- 和合草
- 鸬鹚翅羽
- 鲳鱼
- 葫芦叶
- 紫丁香
- 桃根
- 伴蛇莲
- 紫荆桠
- 马甲子叶
- 华千金藤
- 鳙鱼
- 匙叶龙胆
- 飞蛾七
- 鸡骨柴
- 水蓼
- 枯萝卜
- 煨姜
- 尖苞柊叶根
- 麻叶荨麻
- 黄菀
- 紫萁
- 鱼尾葵根
- 皂荚根皮
- 苦良姜
- 醋
- 鼻烟
- 齿缘草
- 八宝镇心丹
- 少花柏拉木
- 鳖脂
- 炮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