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茅针
《中华本草》:白茅针
拼音注音
Bái Máo Zhēn
别名
茅苗、茅笋、茅针、茅锥、茅蜜、茅荑、茅揠、茅芽。
英文名
Lalang Grass
出处
出自《本草拾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mperata cylindrica (L.) Beauv.var.major(Nees)C.E.Hubb.采收和储藏:4-5月采摘未开放的花序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白茅,多年生草本。高20-100cm。根茎白色,匍匐横走,密被鳞片。秆从生,直产,圆柱形,光滑无毛,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。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;根出叶长几与植株相等;茎生叶较短,宽3-8mm,叶鞘褐色,无毛,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,具短叶舌。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,顶生,圆筒状,长5-20cm,宽1-2.5cm;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,成对排列在花序轴上,其中一小穗具较长的梗,另一小穗的梗较短;花两性,每小穗具1花,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;两颖相等或第1颖稍短而狭,具3-4脉,第2颖较宽,具4-6脉;稃膜质,无毛,第1外稃卵状长圆形,内稃短,第2外稃披针形,与内稃等长;雄蕊2,花药黄色,长约3mm;雌蕊1,具较长的花柱,柱头羽毛状。颖果椭圆形,暗褐色,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长柔毛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性味
甘;平
功能主治
止血;解毒。主衄血;尿血;大便下血;外伤出血;疮痈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塞鼻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下水。2.《药性论》:能破血,治消渴。3.《本草拾遗》:主恶疮肿,未溃者,煮服之。生挼敷金疮止血。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。4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小肠,痈毒软疖不作头,浓煎和酒服。5.《本草图经》:挼以敷金疮,塞鼻洪,止暴下血及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茅针
拼音注音
Bái Máo Zhēn
别名
茅苗(《本经》),茅笋、茅针(《本草拾遗》),茅锥(刘禹锡《传信方》),茅蜜(《医林纂要》),茅荑、茅揠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茅芽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平,无毒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淡,寒。"
功能主治
止血。治衄血,尿血,大便下血。
①《本经》:"主下水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能破血,治消渴。"
③《本草拾通》:"主恶疮肿,未溃者,煮服之。生挼敷金疮止血。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通小肠,痈毒软疖不作头,浓煎和酒服。"
⑤《本草图经》:"按以敷金疮,塞鼻洪,止暴下血及溺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塞鼻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竹节人参叶
- 野枇杷
- 野竹兰
- 降真香
- 鱼油
- 野牡丹
- 野马肉
- 银老梅
- 鮧鱼目
- 鹦哥花藤
- 野猪脂
- 银锁匙
- 银杏叶
- 银鲛
- 野菊
- 阳桃花
- 阴蚼
- 越南悬钩子
- 野猪外肾
- 野素馨
- 野苏麻
- 银牙莲
- 银扁担
- 鹰爪花果
- 野豇豆
- 鱼香草
- 鱼蓼
- 野菱
- 野黄瓜
- 郁李根
- 野苦梨
- 野牡丹子
- 野料豆
- 鸢脑
- 野菊花
- 阳遂足
- 鸭脚木
- 野辣蓼
- 泽珍珠菜
- 八角乌
- 直萼黄芩
- 野鸡肉
- 突厥雀
- 菾菜根
- 野鸡头
- 阳桃根
- 野樱桃根
- 竹节树
- 竹荪
- 啄木鸟
- 鸭肫衣
- 野火球
- 鹰爪枫
- 鱼狗
- 鹰嘴爪
- 阴香根
- 雅红隆
- 鮧鱼涎
- 野前胡
- 银耳
- 野洋烟根
- 野芫荽
- 鸢根
- 鱼串草
- 野饭豆
- 鸭涎
- 越西川木香
- 野靛
- 野猪蹄
- 银兰
- 鱼肠草
- 鸳鸯
- 野绿麻
- 水杨枝叶
- 银南星
- 野鸦椿
- 野鸡草
- 丢了棒
- 野马蹄草
- 银灰旋花
- 野葡萄根
- 野杜仲果
- 阴地蕨
- 野山茶
- 野鸦椿皮
- 野麦子
- 鸭胆子
- 野颠茄
- 野香茅
- 银叶柳
- 紫绿草
- 鱼草
- 獐骨
- 银木荷皮
- 紫云菜
- 野杜仲
- 甜瓜皮
- 杜根藤
- 桃儿七
- 银线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