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茅针
《中华本草》:白茅针
拼音注音
Bái Máo Zhēn
别名
茅苗、茅笋、茅针、茅锥、茅蜜、茅荑、茅揠、茅芽。
英文名
Lalang Grass
出处
出自《本草拾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mperata cylindrica (L.) Beauv.var.major(Nees)C.E.Hubb.采收和储藏:4-5月采摘未开放的花序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白茅,多年生草本。高20-100cm。根茎白色,匍匐横走,密被鳞片。秆从生,直产,圆柱形,光滑无毛,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。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;根出叶长几与植株相等;茎生叶较短,宽3-8mm,叶鞘褐色,无毛,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,具短叶舌。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,顶生,圆筒状,长5-20cm,宽1-2.5cm;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,成对排列在花序轴上,其中一小穗具较长的梗,另一小穗的梗较短;花两性,每小穗具1花,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;两颖相等或第1颖稍短而狭,具3-4脉,第2颖较宽,具4-6脉;稃膜质,无毛,第1外稃卵状长圆形,内稃短,第2外稃披针形,与内稃等长;雄蕊2,花药黄色,长约3mm;雌蕊1,具较长的花柱,柱头羽毛状。颖果椭圆形,暗褐色,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长柔毛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性味
甘;平
功能主治
止血;解毒。主衄血;尿血;大便下血;外伤出血;疮痈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塞鼻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下水。2.《药性论》:能破血,治消渴。3.《本草拾遗》:主恶疮肿,未溃者,煮服之。生挼敷金疮止血。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。4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小肠,痈毒软疖不作头,浓煎和酒服。5.《本草图经》:挼以敷金疮,塞鼻洪,止暴下血及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茅针
拼音注音
Bái Máo Zhēn
别名
茅苗(《本经》),茅笋、茅针(《本草拾遗》),茅锥(刘禹锡《传信方》),茅蜜(《医林纂要》),茅荑、茅揠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茅芽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平,无毒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淡,寒。"
功能主治
止血。治衄血,尿血,大便下血。
①《本经》:"主下水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能破血,治消渴。"
③《本草拾通》:"主恶疮肿,未溃者,煮服之。生挼敷金疮止血。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。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通小肠,痈毒软疖不作头,浓煎和酒服。"
⑤《本草图经》:"按以敷金疮,塞鼻洪,止暴下血及溺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塞鼻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酢浆草
- 麻黄
- 马鹊树
- 白苞筋骨草
- 白英
- 白骨走马
- 白颖苔草
- 白藤
- 白蒿
- 白透骨消
- 白饭树叶
- 白鱼尾
- 白鹅膏
- 百部
- 苞蔷薇根
- 白蓝翠雀花
- 百味参
- 蜂药
- 白藨
- 白酒草
- 白萆薢
- 牛筋刺寄生
- 百蕊草根
- 破牛膝
- 白鹇
- 百合子
- 白菊花根
- 田麻
- 豆豉草
- 黑风藤
- 猫眼睛
- 芫青
- 药芹菜根
- 四大天王
- 黑藁本
- 马肠薯蓣
- 鼋甲
- 葡萄
- 铺地罗伞
- 皮袋香
- 黑顶卷柏
- 三叶铜钱草
- 钓樟枝叶
- 上山龙
- 三翅铁角蕨
- 乳花
- 鸢嘴
- 三棱草
- 丝瓜子
- 驹胞衣
- 肉穗草
- 绒毛桢楠
- 滇南鸟足兰
- 三叶枫
- 长梗排草
- 三叉苦
- 三叶鬼针草
- 三枝叶
- 三对节
- 三月花
- 三分三
- 荛花
- 十两叶
- 戎盐
- 双剪菜
- 伞花马钱
- 人参须
- 三七叶
- 三叉虎根
- 三叶罗伞
- 狨
- 榕树胶汁
- 伸筋藤
- 蚺蛇胆
- 软骨藻
- 绒白乳菇
- 升药底
- 三加
- 丝瓜叶
- 参须
- 入地金牛
- 伞形梅笠草
- 如意草
- 柔毛水杨梅
- 三叶海棠
- 蚺蛇膏
- 伤寒草
- 三匹箭
- 三尖杉根
- 三棱马尾
- 三叶茶
- 三楞草
- 薄雪草
- 三棱
- 篦子三尖杉
- 三角咪
- 乳香
- 三白草根
- 丝点地梅
- 三叶木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