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吊笔叶
《中华本草》:倒吊笔叶
拼音注音
Dǎo Diào Bǐ Yè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倒吊笔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Wrightia pubescens R.B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切碎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乔木,高8-20m。全株具乳汁;树皮黄灰褐色,浅裂;枝条密生皮孔,嫩枝被黄色柔毛,老枝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0.4-1cm;叶片坚纸质,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-10cm,宽3-6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急尖至钝,叶面微被柔毛,叶背密被柔毛;侧脉每边8-15条。聚伞花序顶生;花萼5裂,裂片宽卵形,比花冠筒短,内面基部有腺体;花冠白色、浅黄色或粉色,漏斗状,裂片5,长圆形;副花冠分裂为10鳞片,呈流苏状,比花药长或等长,其中5枚鳞片生于花冠裂片上,先端通常有3个小齿,其余5个鳞片生于花冠筒先端,先端2深裂;雄蕊5,花药伸出花冠喉部之外,花药箭头状,被短柔毛;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组成,无毛,花柱丝状,向上逐渐增大,柱头卵形。蓇葖2个粘生,线状披针形,灰褐色,斑点不明显,长15-30cm,直径1-2cm。种子线状纺锤形,黄褐色,先端具淡黄色绢质种毛,种毛长2-3.5cm。花期4-8月,果期8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m以下的低海拔热带雨林中和干燥稀树林巾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
药理作用
倒吊蜡烛鲜叶100%浓度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甲型和乙型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、痢疾杆菌、绿脓植杆菌等有一定抗菌作用[1]。
性味
甘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清热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咽喉肿痛;急慢性气管炎;急性肾盂肾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复方
治感冒发烧:倒吊笔干叶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倒吊笔叶
拼音注音
Dǎo Diào Bǐ Yè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科植物倒吊笔的叶。全年可采。
性味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"甘,凉。"
功能主治
治急性炎症感染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复方
治感冒发烧:倒吊笔干叶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临床应用
治疗急性炎症感染:取倒吊笔鲜叶制成糖衣浸膏片。成人每日4次,每次6~8片,小儿酌减。经临床验证,以对急性肾盂肾炎、急性上呼吸道炎、急性咽炎、急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比较明显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陈仓米
- 纤枝山柑
- 芨芨草
- 水仙花
- 水红木叶
- 松树皮
- 狭穗鹭兰
- 水红木花
- 小蜡树
- 西瓜霜
- 实葫芦
- 小鹭鸶兰
- 象骨
- 山丹花
- 细叶谷木
- 四川澄茄子
- 圣罗勒
- 小血光藤
- 山橙叶
- 隔山香
- 广州山柑
- 小蓟
- 菩提树皮
- 水牛角浓缩粉
- 细叶野牡丹
- 亮光菜
- 小血藤叶
- 山佩兰
- 小蕨萁
- 猩猩花
- 小药木
- 山大烟
- 狐肝
- 小蕨鸡
- 双肾藤
- 小连翘
- 锈毛白枪杆
- 仙百草
- 狭叶海金沙
- 山半夏
- 小酒瓶花
- 鲫鱼脑
- 木棉皮
- 车前草
- 喜树果
- 山棯根
- 西瓜子壳
- 双花堇菜
- 广豆根
- 小牛肋巴
- 苦芥
- 辛夷
- 狭果茶藨
- 心胆草
- 西北莸
- 向日葵壳
- 细花丁香蓼
- 山姜花
- 小雪人参
- 骆驼蓬
- 细叶马料梢
- 苋
- 小球藻
- 四块瓦
- 绿萼梅
- 旋复花根
- 大风子
- 蝌蚪
- 夏枯草
- 小青
- 西洋参
- 小赤麻
- 纤冠藤
- 豨莶果
- 心叶兔耳风
- 火把花
- 象皮
- 山牛蒡
- 马铃根
- 马齿苋子
- 续随子叶
- 血盘草
- 消石
- 小米口袋
- 小红袍
- 四叶草
- 小茜草
- 骆驼蓬子
- 锯齿王
- 扇蕨
- 小黄连刺
- 山枇杷根
- 小箭草
- 西南菝葜
- 细叶七星剑
- 牛肝菌
- 铁粉
- 胡桃青皮
- 小蒜
- 糯米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