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吊笔叶
《中华本草》:倒吊笔叶
拼音注音
Dǎo Diào Bǐ Yè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倒吊笔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Wrightia pubescens R.B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切碎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乔木,高8-20m。全株具乳汁;树皮黄灰褐色,浅裂;枝条密生皮孔,嫩枝被黄色柔毛,老枝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0.4-1cm;叶片坚纸质,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-10cm,宽3-6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急尖至钝,叶面微被柔毛,叶背密被柔毛;侧脉每边8-15条。聚伞花序顶生;花萼5裂,裂片宽卵形,比花冠筒短,内面基部有腺体;花冠白色、浅黄色或粉色,漏斗状,裂片5,长圆形;副花冠分裂为10鳞片,呈流苏状,比花药长或等长,其中5枚鳞片生于花冠裂片上,先端通常有3个小齿,其余5个鳞片生于花冠筒先端,先端2深裂;雄蕊5,花药伸出花冠喉部之外,花药箭头状,被短柔毛;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组成,无毛,花柱丝状,向上逐渐增大,柱头卵形。蓇葖2个粘生,线状披针形,灰褐色,斑点不明显,长15-30cm,直径1-2cm。种子线状纺锤形,黄褐色,先端具淡黄色绢质种毛,种毛长2-3.5cm。花期4-8月,果期8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m以下的低海拔热带雨林中和干燥稀树林巾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
药理作用
倒吊蜡烛鲜叶100%浓度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甲型和乙型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、痢疾杆菌、绿脓植杆菌等有一定抗菌作用[1]。
性味
甘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清热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咽喉肿痛;急慢性气管炎;急性肾盂肾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复方
治感冒发烧:倒吊笔干叶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倒吊笔叶
拼音注音
Dǎo Diào Bǐ Yè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科植物倒吊笔的叶。全年可采。
性味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"甘,凉。"
功能主治
治急性炎症感染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复方
治感冒发烧:倒吊笔干叶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临床应用
治疗急性炎症感染:取倒吊笔鲜叶制成糖衣浸膏片。成人每日4次,每次6~8片,小儿酌减。经临床验证,以对急性肾盂肾炎、急性上呼吸道炎、急性咽炎、急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比较明显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榆树
- 猪蹄
- 苦茄
- 甜果藤
- 盐肤木根
- 黄蜀葵根
- 黄龙须
- 通脉丹
- 苦苣根
- 麻风树
- 八角莲
- 猕猴梨
- 白薯莨
- 山荸荠
- 钗子股
- 红花苗
- 青灰叶下珠
- 赛北紫堇
- 红香藤
- 金边兔耳
- 蜘蛛网
- 葎草根
- 马蹄甲
- 皱叶狗尾草
- 丁香蓼根
- 枳椇叶
- 番石榴树皮
- 蔷薇枝
- 僵蛹
- 披针叶毛茛
- 黑升麻
- 水蛭
- 毛叶楼梯草
- 松油
- 澜沧扁担杆
- 水苏根
- 毒根斑鸠菊
- 老虎耳
- 小果千金榆
- 干冬菜
- 罗浮柿
- 北鱼黄草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向日葵花盘
- 辣根草
- 鲤鱼肠
- 橡实
- 椴树根
- 水红木花
- 虾蟆
- 小金梅草
- 水竹叶
- 骆驼蓬
- 土党参
- 秋海棠果
- 白鹇
- 福参
- 楠材
- 独椒
- 杜仲藤叶
- 滇绣球
- 红粘谷
- 牛角瓜
- 洋地黄
- 狐胆
- 鲃鱼
- 黄皮叶
- 茳芒
- 烟胶
- 小石藓
- 千叶独活
- 一把篾
- 丁香露
- 东风草
- 黄鹌菜
- 假酸浆
- 鳆鱼
- 铃铃草
- 野葡萄藤
- 竹蠹虫
- 三爪金龙
- 毛叶黄杞
- 龙利叶花
- 曾青
- 狸肉
- 羊胡髭草
- 中华莛子藨
- 菠萝皮
- 地梅子
- 金腰燕
- 心叶兔耳风
- 对节叶
- 红钉耙藤
- 华东膜蕨
- 展枝唐松草
- 玉山芎穷
- 丁茄
- 紫地榆
- 益智仁
- 竹卷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