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吊笔叶
《中华本草》:倒吊笔叶
拼音注音
Dǎo Diào Bǐ Yè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倒吊笔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Wrightia pubescens R.B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切碎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乔木,高8-20m。全株具乳汁;树皮黄灰褐色,浅裂;枝条密生皮孔,嫩枝被黄色柔毛,老枝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0.4-1cm;叶片坚纸质,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-10cm,宽3-6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急尖至钝,叶面微被柔毛,叶背密被柔毛;侧脉每边8-15条。聚伞花序顶生;花萼5裂,裂片宽卵形,比花冠筒短,内面基部有腺体;花冠白色、浅黄色或粉色,漏斗状,裂片5,长圆形;副花冠分裂为10鳞片,呈流苏状,比花药长或等长,其中5枚鳞片生于花冠裂片上,先端通常有3个小齿,其余5个鳞片生于花冠筒先端,先端2深裂;雄蕊5,花药伸出花冠喉部之外,花药箭头状,被短柔毛;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组成,无毛,花柱丝状,向上逐渐增大,柱头卵形。蓇葖2个粘生,线状披针形,灰褐色,斑点不明显,长15-30cm,直径1-2cm。种子线状纺锤形,黄褐色,先端具淡黄色绢质种毛,种毛长2-3.5cm。花期4-8月,果期8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m以下的低海拔热带雨林中和干燥稀树林巾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
药理作用
倒吊蜡烛鲜叶100%浓度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甲型和乙型链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、痢疾杆菌、绿脓植杆菌等有一定抗菌作用[1]。
性味
甘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清热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咽喉肿痛;急慢性气管炎;急性肾盂肾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复方
治感冒发烧:倒吊笔干叶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倒吊笔叶
拼音注音
Dǎo Diào Bǐ Yè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科植物倒吊笔的叶。全年可采。
性味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"甘,凉。"
功能主治
治急性炎症感染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复方
治感冒发烧:倒吊笔干叶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临床应用
治疗急性炎症感染:取倒吊笔鲜叶制成糖衣浸膏片。成人每日4次,每次6~8片,小儿酌减。经临床验证,以对急性肾盂肾炎、急性上呼吸道炎、急性咽炎、急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比较明显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弹树叶
- 冬青叶
- 代代花枳壳
- 冬虫夏草
- 东风菜根
- 刀豆根
- 吊兰
- 单头紫菀
- 倒挂金钩
- 倒提壶
- 鱼脑石
- 东北溲疏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冬凌草
- 冻绿叶
- 东风橘根
- 东紫堇
- 东当归
- 东方荚果蕨
- 东风菜
- 丁香树皮
- 粗皮蛙
- 倒扣草
- 单刀根
- 单头紫菀根
- 刀口药
- 冬青皮
- 单花鸢尾子
- 倒水莲
- 东廧子
- 单面针
- 独脚金
- 到老嫩
- 冬瓜叶
- 冻绿刺
- 刀豆
- 单花芥
- 冬瓜瓤
- 丢了棒
- 水稻清乳汁
- 单根木
- 东野菰
- 倒挂牛
- 东北雷公藤
- 冬葵子
- 东北埃蕾
- 丁香油
- 冬青子
- 丁蛎
- 倒根蓼
- 冬瓜子
- 单花山竹子
- 丁香露
- 吊吊果
- 倒扎龙
- 冬菇
- 单叶铁线莲
- 冬葵
- 东莨菪
- 单叶血盆草
- 倒钩刺
- 辣木通
- 倒吊笔
- 丁香蓼
- 东风橘
- 羊哀
- 茶条槭
- 倒挂草
- 丁香
- 东北延胡索
- 斑鸠木
- 倒卵叶五加
- 倒插花
- 丁萝卜
- 倒触伞
- 东菊
- 单花金丝桃
- 丁香根
- 东北卫矛
- 单花鸢尾
- 冬瓜
- 东北鼢鼠
- 绣线菊叶
- 荨麻
- 小棕包
- 血盘草
- 西南菝葜
- 血见愁老鹳草
- 细齿叶柃
- 绣球防风
- 虾须豆
- 血当归
- 虾壳钱
- 蘘荷花
- 西瓜黑霜
- 细轴荛花
- 西施舌
- 西北莸
- 血风藤
- 绣线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