榧花
《中华本草》:榧花
拼音注音
Fěi Huā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;1.《别录》:排华,春生乃采。不可久服。2.《本草拾遗》:树似杉,子如槟榔,食之肥美,主痔杀虫。春华,并与《本经》相会(合),《本经》虫部云彼子。苏注云:彼字合从木。《尔雅》云,彼一名徘。此即是其华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豆杉科植物榧树的球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orreya grandis Fort.ex Lindl.[Torreya grandi Fort.var .dielsii Hu]采收和储藏:春季球花将开放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25m,胸径55cm,树皮淡灰黄色、深灰色或灰褐色,不规则纵裂。小枝近对生或轮生,一年生小枝绿色,二至三年生小枝黄绿色、淡褐色或暗绿黄色,稀淡褐色。叶条形,通常直,长1.1-2.5cm,宽2.5-4cm,先端凸尖或具刺状短尖头,基部圆,上面光绿色,中脉不明显,有2条稍明显的纵槽,下面淡绿色,气孔带与中脉带近等宽,绿色边带与孔带等宽或稍宽。雌雄异株,雄球花单生叶腋,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,基部各有2对交叉对生的苞片及外侧的一小苞片,胚珠直立,单生于假种皮上。种子椭圆形、卵圆形、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2-4.5cm,径1.5-2.5cm,熟时假种皮淡紫褐色,有白粉,先端有小凸尖头,胚乳微皱。花期4月,种子翌年10月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温暖湿润的黄壤、红壤及黄褐壤土,混生于森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南部、江苏南部、浙江、福建北部、安徽南部及大别山区、江西北部、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贵州松桃等地的涤拔1400m以下的山地;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带有野生大树。
性味
苦;性平
归经
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利水;杀虫。主水气肿满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注意
《别录》:“ 不可久服“。
各家论述
《别录》:主水气,去赤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榧花
拼音注音
Fěi Huā
别名
棑华(《别录》)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花。
性味
《别录》:"味苦。"
功能主治
《别录》:"主水气,去赤虫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芙蓉菊根
- 凫肉
- 鹅掌揪根
- 鹅掌楸根
- 凤丫草
- 凤庆鸡血藤
- 凤眼果树皮
- 番薯
- 蜂毒
- 木莲
- 猫肉
- 雀麦
- 狐四足
- 蜂蜜
- 茄花
- 佛手
- 扶桑
- 峨参叶
- 峨三七
- 柴胡叶链荚豆
- 毛叶白粉藤根
- 滇南杭子梢
- 慈乌胆
- 方蟹
- 白鹇
- 佛杜树
- 地浆
- 鸡娃草
- 福参叶
- 紫楠叶
- 蝮蛇骨
- 分枝火绒草
- 佛指甲
- 芙蓉根
- 翻天红
- 鹅掌楸
- 粉团花
- 峨山草乌
- 藤黄连
- 凤眼果根
- 老虎须
- 鄂豆根
- 楮茎
- 土桂皮
- 山慈菇叶
- 方榄
- 羊蹄暗消
- 腐巴
- 玉蝉花
- 橙子
- 枫树
- 鹅骨梢
- 栲栗叶
- 血桐
- 香唐松草
- 燕麦草
- 浮石
- 台湾千金藤
- 红果冬青根
- 黑皮青木香
- 佛手花
- 辣椒叶
- 鹅观草
- 番泻叶
- 砗磲肉
- 法罗海
- 鸡爪竻
- 田菁
- 粉菝葜
- 芸香草
- 蝮蛇脂
- 玉溪天仙藤
- 凤仙
- 伏牛花
- 柽柳
- 榧枝叶
- 鸡爪七
- 蝮蛇胆
- 榧根皮
- 粉萆薢
- 饿蚂蝗
- 锦地罗
- 蜂房
- 鹅脚板
- 佛手露
- 凤眼草
- 番红花
- 鹅管石
- 佛葵
- 蛾药
- 由跋
- 番荔枝
- 蜂蝇
- 黑及草
- 鸡(土从)
- 红簕钩
- 鸡桑叶
- 旱田草
- 佛手柑
- 分筋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