岗边菊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岗边菊
别名
大风草
来源
菊科紫菀属植物琴叶紫菀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.[A. fordii Hemsl.],以全草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性味
苦、辛,温。
功能主治
温中散寒,止咳,止痛。用于肺寒喘咳,慢性胃痛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岗边菊
拼音注音
Gǎnɡ Biān Jú
别名
大风草、鱼鳅串
英文名
Fiddleleaf Aster
出处
始载于《粤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琴叶紫菀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er [A.fordii Hemsl.; A. candelabrum Vat.; A.argyi Levl. 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拔取带根全草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琴叶紫菀 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根茎粗壮。茎单生或丛生,被开展的长粗毛,常有腺,上部分枝,有较密生的叶。下部叶匙状长圆形,长达12cm,宽达2.5cm,下部渐狭成长柄;中部叶长圆状匙形,长4-9cm,宽1.5-2.5cm,下部稍狭,基部扩大成心形或有圆耳,半抱茎,全缘或有蔬齿;上部叶渐小,卵小,卵状长圆形,基部心形抱茎,常全缘;全部叶两面披长贴毛和密短毛,有腺,下边沿脉及边缘有长毛;中脉在下面突起。头状花序在枝端单生或疏散伞房地产状排列;花序梗长0.5-5cm,有线状披针形或卵形苞叶;总苞半球形;总苞片3层,长圆披针形,外层被密短毛及腹,内层边缘膜质而无毛;舌状花约30个,舌片浅紫色,管状花被密短毛;花柱附片长0.4mm;冠毛白色或稍红色,有稍不等长的微糙毛。瘦果卵状长圆形,基部狭,两而有肋,被柔毛。花期2-9月,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灌丛、草地、溪岸、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叶苦;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温肺止咳;散寒止痛。主肺寒咳喘;胃脘冷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粤北中草药》:行气止痛,止咳平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杜鹃花叶
- 花楸
- 红三七
- 滇獐牙菜
- 花叶假杜鹃
- 花点草
- 桂花
- 狗头骨
- 滇南马钱
- 黄芫花
- 红曲
- 米团花
- 水石油菜
- 水麻tiao
- 红毒茴
- 花生壳
- 薅田藨
- 疝气草
- 水茄冬叶
- 大葫芦
- 钓鱼秆
- 金花茶叶
- 牯牛卵囊
- 胡麻草
- 杠板归
- 博落回
- 石韦根
- 山鸢尾花
- 观音莲
- 黄瓜根
- 沙棘
- 绿兰花
- 大蓟
- 雉子筵根
- 盐麸叶
- 到老嫩
- 淡竹叶
- 红川乌
- 金边莲
- 滇地黄连
- 芒果核
- 锦鸡
- 变蛋
- 五加叶
- 广东土牛膝
- 虎牙
- 广防己
- 亚婆潮
- 泡桐叶
- 黄瓜
- 红树果
- 碎兰花根
- 感应草
- 变豆菜
- 黄锁梅叶
- 斜叶榕叶
- 红簕钩
- 枸骨叶
- 石鲫
- 淡花当药
- 绿花耧斗菜
- 澜江百合
- 莎草
- 黄花苜蓿
- 树头发
- 搬倒甑
- 诃子核
- 栝楼
- 水老虎
- 海非菜籽
- 毛冬青叶
- 可爱花
- 龙眼叶
- 大风子油
- 功劳子
- 水翁根
- 山苍子叶
- 冷蕨子草
- 无缝珠
- 刚毛香茶菜
- 鱼腥草
- 甘青青兰
- 水湿柳叶菜
- 光板猫叶草
- 席草
- 荷蒂
- 大种鹅儿肠
- 五指毛桃果
- 黄瓜叶
- 锈叶野牡丹
- 海风藤
- 勾儿茶
- 华卫矛
- 狼尾草
- 虾蟆
- 戴胜
- 红升丹
- 刀豆根
- 光叶地不容
- 水胡满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