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黑药
《*辞典》:大黑药
拼音注音
Dà Hēi Yào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翼茎旋复花的根。秋季采挖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65厘米。根粗壮。叶互生,倒披针形,向上渐狭,长约13厘米,宽约4厘米,先端钝或浑圆,基部狭楔形,边缘有不明显刺状齿,两面被毛;叶柄有翅,下延成翼茎。头状花序,排成圆锥状,顶生及腋生;总苞钟状,有线形苞片多列;花淡黄色,舌状花狭细,管状花多列。瘦果有白色冠毛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灌丛、林下阴湿处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补虚,清热解毒。
复方
①治头晕,心慌,耳鸣,出虚汗:大黑药根五钱,千针万线草五钱。水煎服,红糖为引,也可煮肉吃,或研末蒸肉、鸡蛋吃。
②治痈疡肿毒,骨结核:大黑药,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大黑药
拼音注音
Dà Hēi Yào
别名
大黑根、大威灵仙、大黑洋参
英文名
Root of Wingedstem Inula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翼茎羊耳菊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nula pterocaula Franch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翼茎羊耳菊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高60-100cm。根木质,粗壮。茎下部木质,被红褐色密柔毛和腺点,中部以上有分枝。叶互生;下部叶大,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18-20cm,宽4-5cm;上部叶渐小,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1-4cm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渐狭,沿茎下延成宽1-10mm,的翅,边缘有细而具小实头的重锯齿,上面被细必的粗伏毛,下面被红褐色柔毛,两面有腺点,叶脉在下面凸起明显。头状花序小,径5-6mm,在枝端必含有成聚伞圆锥状或复伞房花序,花序梗极短或长达10mm,纤细,有细线形的苞叶;总苞钟状,长约7mm,径5-6mm,总苞片约5层,线状披针形,极尖,外层渐短小,与花梗被同样的密毛。内层除中脉被毛外,边缘宽干膜质,并有缘毛;药全部管状,长4.5mm,外层黄色腺点;冠毛1层,浅红褐色,约与花冠等长。瘦果近圆柱形,被密短毛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亚高山灌丛和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及云南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补虚;清热;止咳。主体虚头晕;耳鸣;心慌;失眠;出虚汗;肺虚久咳;痈疡肿毒;骨结核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金钱草
- 藤子甘草
- 粗皮蛙
- 白毛草
- 枫香树皮
- 金瓜
- 红须须
- 羊屎条花
- 多茎野豌豆
- 化药
- 露水草
- 报春花
- 石头菜
- 野猪皮
- 古山龙
- 水茄
- 大阳关
- 吴萸叶五加
- 鲂鱼
- 石南藤
- 巴豆
- 石蟾蜍
- 白侧耳
- 大铁扫把
- 白英
- 米百合
- 太阳针
- 打碗花
- 太白三七
- 曼陀罗子
- 土阿魏
- 狭叶垂头菊
- 芍药花
- 银南星
- 扁竹根
- 新疆羌活
- 牡荆油
- 石榕
- 胡桃树皮
- 藏丁香
- 抱树莲
- 沙松果
- 杏花
- 枇杷根
- 皱杓兰
- 黄瓜子
- 骆驼肉
- 梅梗
- 羊红膻
- 八爪金龙
- 梅花冰片
- 五指毛桃果
- 野麦子
- 一碗水
- 细穗石松
- 柔毛艾纳香
- 密花山矾
- 白藤
- 梅核仁
- 野颠茄
- 豆蔻花
- 荚蒾
- 木姜子叶
- 木豆叶
- 胡桃油
- 刺玫花
- 水松枝叶
- 慕荷
- 红薯细辛
- 蚕豆叶
- 芦山藤
- 白鹇
- 棉花杜仲
- 杏树根
- 锥螺厣
- 小盘木
- 马槟榔
- 葛上亭长
- 水红木花
- 羊屎条根
- 虫笋
- 紫河车
- 木香花
- 阴蚼
- 草玉梅
- 神黄豆
- 关公须
- 台湾千金藤
- 萱草嫩苗
- 大苞寄生
- 连香树果
- 土连翘
- 马鞭草
- 鲦鱼
- 水芦荻根
- 猫胞衣
- 团叶鳞始蕨
- 绿豆粉
- 土香榧
- 弹裂碎米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