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黑药
《*辞典》:大黑药
拼音注音
Dà Hēi Yào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翼茎旋复花的根。秋季采挖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65厘米。根粗壮。叶互生,倒披针形,向上渐狭,长约13厘米,宽约4厘米,先端钝或浑圆,基部狭楔形,边缘有不明显刺状齿,两面被毛;叶柄有翅,下延成翼茎。头状花序,排成圆锥状,顶生及腋生;总苞钟状,有线形苞片多列;花淡黄色,舌状花狭细,管状花多列。瘦果有白色冠毛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灌丛、林下阴湿处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补虚,清热解毒。
复方
①治头晕,心慌,耳鸣,出虚汗:大黑药根五钱,千针万线草五钱。水煎服,红糖为引,也可煮肉吃,或研末蒸肉、鸡蛋吃。
②治痈疡肿毒,骨结核:大黑药,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大黑药
拼音注音
Dà Hēi Yào
别名
大黑根、大威灵仙、大黑洋参
英文名
Root of Wingedstem Inula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翼茎羊耳菊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nula pterocaula Franch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翼茎羊耳菊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高60-100cm。根木质,粗壮。茎下部木质,被红褐色密柔毛和腺点,中部以上有分枝。叶互生;下部叶大,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18-20cm,宽4-5cm;上部叶渐小,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1-4cm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渐狭,沿茎下延成宽1-10mm,的翅,边缘有细而具小实头的重锯齿,上面被细必的粗伏毛,下面被红褐色柔毛,两面有腺点,叶脉在下面凸起明显。头状花序小,径5-6mm,在枝端必含有成聚伞圆锥状或复伞房花序,花序梗极短或长达10mm,纤细,有细线形的苞叶;总苞钟状,长约7mm,径5-6mm,总苞片约5层,线状披针形,极尖,外层渐短小,与花梗被同样的密毛。内层除中脉被毛外,边缘宽干膜质,并有缘毛;药全部管状,长4.5mm,外层黄色腺点;冠毛1层,浅红褐色,约与花冠等长。瘦果近圆柱形,被密短毛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亚高山灌丛和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及云南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补虚;清热;止咳。主体虚头晕;耳鸣;心慌;失眠;出虚汗;肺虚久咳;痈疡肿毒;骨结核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观音莲
- 篦子三尖杉
- 对节树根
- 打米花
- 杜鹃花根
- 花椒叶
- 光叶巴豆
- 光叶闭鞘姜
- 滇南冠唇花
- 荷花
- 野花椒皮
- 虎尾轮根
- 独椒
- 虎骨
- 防风花
- 冬虫夏草
- 光叶海桐根
- 花花草
- 滇南马钱
- 花血藤
- 滇藏方枝柏
- 蒿枝七
- 薅田藨
- 煅石膏
- 防已
- 杜茎山
- 花蝴蝶根
- 荷苞花根
- 灯油藤子
- 大葫芦
- 阳起石
- 胡麻草
- 甘菊
- 花叶矮陀陀
- 葫芦巴
- 野鸦椿花
- 大麻叶佩兰
- 杜鹃花叶
- 单花芥
- 羖羊角
- 虎皮楠
- 雨久花
- 倒吊笔叶
- 甘菊花露
- 虎尾草
- 大花糙苏
- 野鸦椿根
- 冬葵叶
- 银紫丹参
- 野茄树
- 筀笋
- 大箭
- 丁萝卜
- 东莨菪
- 断线蕨
- 白萆薢
- 断节参
- 大头陈
- 白酒草
- 虎掌草叶
- 百味参
- 狗血
- 大浮萍
- 白金果榄
- 银朱
- 蛤蜊肉
- 谷木
- 荷苞花
- 大画眉草花
- 瓜蒌子
- 到老嫩
- 大果巴戟
- 鹰不扑
- 大理菊
- 独活
- 甘露子
- 淡竹叶
- 荷叶
- 灯蛾
- 白豆蔻
- 倒挂草
- 兜兰
- 滇南寄生
- 独脚乌桕
- 白豆
- 白豆蔻壳
- 野花椒根
- 白草莓
- 对虾
- 倒触伞
- 狗蹄
- 野花椒叶
- 鸭儿芹根
- 甘青铁线莲
- 大花美人蕉
- 杜鹃花
- 滇羌活
- 茴香茎叶
- 冠唇花
- 倒赤伞